东北网哈尔滨4月12日电呼兰县制油厂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迅速扭亏增盈。
初到厂区,整洁的厂房,林立的树木立即映入眼帘,隆隆的机器声合着工人高涨的热情,马上让你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和勃勃生机。
2002年5月,呼兰油厂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面对眼前种种困境,他们坚信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决定先从企业设备改造入手。他们首先与广东湛大集团公司联营成立了磷脂油车间,又新建一座大型储油罐,储油量达2300吨,使厂总储量达3200吨,可连续生产50天不憋罐,有效延长了生长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新上一台80吨电子汽车衡,既方便客户又提高了收购和销售工作的准确率;及时把制油车间电缆线改为空中走向,减少不安全隐患;对蒸脱机自动料门进行适当调节;增宽了制油管路的直径,提高蒸发量;改造了取暖泵;更换了滤料装置。这些举措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政府资金6000元左右。
他们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多方筹资,联系粮源,采取一边收购,一边生产,一边销售。在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市场,不断发展客户,使豆油、豆粕等产品不仅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到哈市、吉林、长春、沈阳、石家庄、北京等地;逐步完善经营机制,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严格控制流动资金的挤占挪用和违规现象,收回前期欠款283万元;完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油厂同临时工逐一签订劳动合同,既即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又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狠抓产品的质量管理,不断在工艺流程和操作环节上把关,及时进行改进,把差错杜绝在萌芽之中。2002年初,该厂生产的主龙牌豆油获得了产品质量免检认证,又先后被省统计局评为“2002年市场畅销产品”,被省质量监督检查协会评为“质量达标产品,五类抽查质量达标合格产品”。11月份呼兰油厂被列为哈市首批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之一,并顺利通过国家局的检查验收。
他们充分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系统,广泛收集各方面购销信息,在动态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2002年6月到8月他们根据对当时市场的分析研究,冒一定风险以市场最高价1.03元从黑河等地购进大豆近7000吨。当时的豆油、豆粕的销售价格多次出现波动和大起大落,他们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和机遇,制订出合理灵活的产品销售价格,使豆油、豆粕都卖到当时的最高销售价格,创造了加工近7000吨大豆,盈利60万元的经济效益。
众人划桨开大船,赵广仁厂长与油厂干部职工同舟共济,共度企业难关,使呼兰油厂再现勃勃生机,2002年经营利润实现301万元,消化前期欠款187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69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