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英雄主义”教育
2005-04-08 15:24:2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4月8日电题: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英雄主义”教育

  上个月的21日,狼牙山五壮士最后的幸存者葛振林老人与世长辞了,紧接着,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被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删除的新闻经媒体披露出来,一时间,该不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传统的英雄主义教育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激烈争论。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和英雄主义教育都十分必要,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小都接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尤其是对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有着较深刻地了解,所以,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也动心,效果自然非常的好,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迹,甚至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毕竟早已离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现在的孩子心中都会有他们自己对英雄的认知标准:喜欢体育的,自然觉得刘翔是英雄;喜欢航天的,肯定把杨利伟当作英雄;喜欢流行音乐的,或许认为周杰伦才是英雄。在这些孩子面前,过去那种单一的、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教育内容和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实际上,不同年代的英雄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战争年代的英雄如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大义凛然、慷慨赴义,新时期的英雄如杨利伟,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和进步甘于奉献、勤奋工作;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而新时期的英雄则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然而,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时期,那种为民族、为国家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是英雄们身上穿越时空,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内质所在。

  记得外国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块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教育者的目的是发现并扶正孩子心灵中的每一颗幼苗,让他不断发展,最终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教材是否删除一篇几百字的课文其实并不重要,与其给孩子灌输那些远离他们生活的人或事,倒不如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他们形成对英雄正确的认知标准,然后让他们按照这个标准自己去评判什么人是英雄,什么人不是英雄,该向这些英雄学习什么,或许这样,他们心灵上那棵我们希望的苗才会真正的发芽成长起来,而这,也正是我们对孩子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