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干一行就干好一行--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会志
2005-04-27 09:18:0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会志

  东北网4月27日电 题:干一行就干好一行--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会志

  记者 印蕾

  走进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特种材料公司管材车间,记者看到,有一位年过半百的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拉伸着铝管。他就是三十几年来一直在拉伸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全国劳动模范王会志。

  王师傅中等身材,说话时总是面带笑容,人很随和。在接受采访时,王师傅开口便是:“我不太会说。”就像大多数一线的工人一样,王师傅给人的印象非常忠厚老实,不善言谈。

  王师傅所在的车间担负着生产国防军工尖端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民用铝材产品的任务,用的是前苏联五十年代的老设备,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中,王师傅渐渐体会到,看似普通的拉伸工作其实有很多学问。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夜校学习铝加工工艺技术,到图书馆查找关于中国铝加工方面的技术资料,并将它们运用于日常的生产工作中。多年来,他带领组员凭着多年积累的深厚的技术功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2000年,航天部急需500公斤火箭燃烧管,此前,这种部件一直由国外进口,上万元一根。接到任务后,王师傅马上与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一道查找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反复论证研究。王师傅发现,从毛料拉伸到成品需要7个工序。王师傅凭借多年的经验果断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先后改进了热处理环节,改进了模具,并把工序减少为4个,按期保质保量交货。为此,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专程来到公司致谢,并赠送了锦旗。后来,这项成果获得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大科研项目奖。

  高锌管攻关也是一项技术难题。高锌管不容易加工,一锻头就裂,一拉伸就断,王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成品率完不成,而且还会出安全事故。经过反复研究琢磨,王师傅发现锌这种金属,温度越高,就越易脆,对加工不利。经过多次试验,他摸索出了退火的最佳温度,又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科学论证,拉出的管材不出沟、不裂、不断头;使成品率提高了一倍,并消除了安全隐患。

  王师傅不但技术好,而且有很强的责任心。他始终把公司的整体利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时来了急活,王师傅带领大家加班加点。一次,航天部急需一种导弹燃料管,正常生产这5吨材料需要两个月时间,王师傅组织大家加班生产,每天工作16小时,回到家里,两个肩膀累得抬不起来,只用了5天就把产品及时的交到了客户手中。日子久了,王师傅在同行里小有名气,作为一名管材拉伸高级技师。

  王师傅的技术在同行业叫得响,过得硬,为国家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质量难题。一次,有南方某企业以月薪5000元力邀他加入,当时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王师傅不为所动。王师傅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当年,他接替父亲来到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现在,女儿也进了东轻公司。一家三代人都在东轻工作,对东轻的感情很深。

  如今,当时和王师傅一起进厂的十六七个同事由于各种原因相继都离开了拉伸岗位,只剩下王师傅一个人一直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工作着,王师傅依然不断探索,坚守着自己“学一行就学精一行,干一行就干好一行”的诺言。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