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飞机设计先行官--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于涛
2005-04-29 09:31: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于涛
于涛

  东北网4月29日电 题:飞机设计先行官--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于涛

  记者 杜丽华

  在哈尔滨,有一所鲜为人知的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唯一的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机构。日前,记者走近了这所研究院的院长、全国劳动模范于涛,他指着院内一座正在建设的风洞自豪地说,这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唯一亚洲最大的低速增压风洞。

  飞机能够飞上蓝天,主要依靠空气动力性能、发动机动力和机载设备。风洞主要是用来研究飞机的气动性能的,模拟飞机飞行时机体各部位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和下压力。风洞试验让飞机的外形设计向着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方向不断完善。所以,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是飞机设计的基础和先导,被誉为“飞机设计的先行官”。

  用纸叠飞机、用笔画飞机、用泥捏飞机,儿时的于涛就梦想着将自己造的飞机送上蓝天。18岁,于涛成为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的一名员工,在那里他虚心向师傅学习,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加工飞机部件的本领。由于他工作积极又肯于学习,厂里推荐他到北京航空学院深造,大学四年时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专业。离开校园,于涛就投身于航空领域,一干就是30年。

  于涛领导的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前身是哈尔滨627研究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所便陷入困境,技术骨干大批流失,甚至连生存都一度成了问题。1996年,于涛临危受命,担当起所长一职。他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什么拥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举步维艰?说到底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是躺在国家怀抱里让国家养着你搞科研,还是到市场中寻求自身的价值?

  于涛清楚地认识到,虽然经济窘迫、设备陈旧,但多年积淀的技术是单位走出低谷的潜在力量。1997年8月26日,627所在航天某重点型号任务的竞争中,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脱颖而出,赢得了该所历史上第一项条件保障建设项目,得到了4051万元项目经费。这一项目的实施,为他们迈向成功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0年7月,原哈尔滨627所与沈阳的626所合并,组建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于涛担任院长。几年来,该院在飞行器动态测量试验技术、动力模拟试验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风洞试验技术,使气动院成为我国重要的飞行器研制试验基地。如今,他们获得了建设我国第一座3米量级的低速增压风洞的项目,总建设经费达1.7亿元,它的建成将结束我国不能利用国内设备完成民用飞机和大型飞机风洞试验的历史。

  在于涛的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经济收入连年攀升,“九五”期间年均递增54%,1999年以来增幅更是达到了156%,固定资产增值3亿多元,职工年收入由1997年的人均不足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5万元。

  气动院的日子好过了,可于涛忘不了曾经走过的苦日子,他仍然坚守勤俭持家、能省就省的原则。“我是圈内有名的小抠,”于涛自嘲道。1999年,负责后勤的领导提出给于涛院长配台专车,当时就被拒绝,于涛说坐职工通勤车挺好。至今于涛作为一名正厅级干部仍没有一台专车。每次与同事出差住宾馆,为了省钱他从不住单间。不少合作单位的人都不解地问,气动院的一把手出差怎么会不住单间,随同出行的同事只能委屈地说,我们让院长住单间他都不同意。全院职工都不会忘记于涛三次让房的经历。1984年和1993年院里两次福利分房,由于需要住房的人较多,于涛都主动让房。1999年单位集资建房,于涛已经交齐了集资款,因为院里一个年轻的科技骨干缺房,他再一次退出。如今,这个年轻的科技人员住上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院长于涛却住着那间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

  几年来,气动院投入一百多万元用于人才培养,一批批年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气动院的技术业务骨干。这就是飞机设计的先行官、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领头人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