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0日电 爬长白山,游松花湖,经兴安岭,走尼尔基,踏大顶子山,过佳木斯,经过近两个月的踏查,松花江全流域踏访团终于来到松花江的尽头同江段。在三江口,淡黄色的松花江与深蓝色的黑龙江并行数十里才渐渐合流。
三江口水线鲜明
离开横江口,踏访团驱车驶上了一条坝顶公路,只见大坝两旁绿草如毯,凉风习习,塔头墩子和泡沼绿树密布期间,令人心旷神怡。据同江市委王树林介绍,这片沿江滩涂的面积和同江城区的面积相当,有6.5平方公里。城区外还有一个“湿地城”,难怪走在风干物燥的同江市区内,感觉不到灰尘的存在。
沿着5.51公里的堤顶公路驱车前往三江口,踏访团注意到,为了让坝下的滩涂湿地一水相通,堤顶公路下预留了几处两侧连通的路渠。
踏访的终点三江口,已经建成了风景区,而且还有“路始于此,海通于此,人游于此”之说。在三江口广场,踏访团远远就能看到两江交汇。松花江沿着江堤下流过,黑龙江从远处几个江心岛流出,两江之水互不相容,在江中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分界线,松花江水淡黄,黑龙江水深蓝,绵延流淌数十公里。
两江同流不同色
站在堤坝上,三江口段面变得较横江口更为宽阔,远远望去如同大海一般。当地人习惯将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段称为混同江,再加之松花江和黑龙江两江,所以称为三江口。两江交汇却不立即融合,颜色较黑的一侧是黑龙江,而颜色较黄的则是松花江。造成两江有如此景象的原因之一是两江的发源地不同,二是水温不同,松花江要比黑龙江水温高出5摄氏度。三是含沙量不同,松花江水的含沙量极高,所以造成水色发黄。另外松花江的污染较为严重,众多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今天如此明显的混同江。
就在踏访团被这壮丽的江景所陶醉的时候,江边的渔船上打上来一条19斤的草根鱼。渔民被拎着大鱼乐得合不拢嘴,他对踏访团员说:“这条大鱼少说也能卖个二三百元钱。松花江里基本上没有大鱼了,这条大鱼可能是从黑龙江里游过来的。”
踏访抵达终点
从历史上看,同江市洪涝灾害频繁。据同江市水务局防汛办主任朱勇介绍,同江市的防洪工程体系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同江市城区段防洪工程,设计标准五十年一遇;二是位于城区西南方城堤上游的松花江乐业段防洪堤,设计标准二十年一遇;三是城东堤段。目前城区堤防已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农田堤已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
但据了解,同江市防洪工程虽然已成体系,但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堤防沙基沙坝较多,松干5.51公里堤防建成后还没有经过大洪水的考验,尤其是基础防渗还没有完成。
在同江,满眼的绿色给踏访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沿江滩涂,不论是城区段的滩涂,还是在建港口的哈鱼岛,或者已经赫哲人聚居区的街津口处的滩涂湿地破坏均较小。在这些当地人称为“亮子”的滩涂湿地里,捕鱼者频频有五六公斤的大鱼斩获,这让一路沿江踏来的松花江全流域踏访团羡慕不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亮子”多在两江交汇后的黑龙江沿江湿地内。
在三江口,松花江全流域踏访团的全体团员们,冒着细雨,郑重地展开团旗,留下了全流域踏访终点的合影。从哈尔滨赶来的领导们,在三江口江边取了最后一瓶松花江水。至此,历时两个月、行程1.6万公里的松花江全流域踏访圆满结束。
图为在两江汇合处的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