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鲟鳇鱼保护的欢喜和忧愁 披露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艰辛
2005-08-12 09:26:2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2日电 尽管保护鲟鳇鱼是一场自上而下开展的大规模工作性保护,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艰辛,许许多多的幕后英雄付出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和坚持,董崇智和屈兴才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之一。

  20年描画盛衰曲线的调研员

  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董教授,回忆起对鲟鳇鱼资源进行专项调查时在黑龙江边蹲点工作的日日夜夜,依旧兴致勃勃。董崇智说,间隔20年的两次调查,真是两种心情。

  1979年,当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全流域系统地对鲟鳇鱼资源进行调研时,他还只是课题组中的一个年轻人。历时两年的调查中,每到渔期都要日夜守在萝北县肇兴镇;为了获得渔民的配合,还要亲自下水帮他们捕鱼,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相反,看到专捕鲟鳇鱼的铁钩像手指般粗细、足有20多厘米长时,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在此之前,他只听说过鲟鳇鱼很大,还没有真正见识过。这次调查,让他亲眼目睹了鳇鱼的“丰姿”———“当时都用卡车运鱼,一条501公斤重的鳇鱼实在太大了,十几个人好不容易把它弄上车之后,头和尾都长长地伸出来,整个鱼就担在车厢上。”

  然而,20年后,当董教授作为课题组长再次对黑龙江水系的鲟鳇鱼资源进行调查时,他的心情却是复杂而沉重。同样是历时两年,同样昼夜蹲在江边,但他却再也没能看到那样的大鱼,渔民作业的工具也由大铁钩变成了大鱼小鱼都难逃的“三层挂网”。“我们此次调查的地点改在了抚远,因为当年鲟鳇鱼的产卵场萝北已经没有这种鱼了。”董教授告诉记者,从生物学角度讲,鲟鳇鱼产卵场向下游迁移,证明其种群数量在减少。对比前后两次调查的数据,5个生态学方面的事实详尽记述了鲟鳇鱼资源的锐减:群体全长、体重变小,年龄变低;鲟鱼生殖力增强;群体数量减少,捕捞场位置下移、面积缩小;捕捞生产量大幅下滑。而来自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群的遗传变异比较少,杂合度小,遗传距离也变小,结论是该物种遗传多样性比较贫乏,种群数量少,已处于濒危状态。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我省因地制宜地确立了从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到强制管理捕捞、生产、加工、销售的立体式综合性保护措施。董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所4个研究室、全员138人,都在进行有关鲟鳇鱼的研究,其中既有高科技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人工育种,又有服务生产的鱼病防治、水化学研究、资源调查等等。目前,有关鲟鳇鱼的生活习性、人工繁殖、资源增殖的研究都已成功。

  “跟鲟鳇鱼过日子”的水产局长

  从小在江上捕鱼,屈兴才眼看着鲟鳇鱼资源的锐减;作为一个渔民,他深知无鱼可捕的悲哀。所以,当保护鲟鳇鱼呼声渐起时,他举双手赞成,全身心投入。多年来舍小家顾大家,屈兴才为保护增殖鲟鳇鱼资源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鲟鳇鱼资源亮起红灯之时,身为黑龙江全流域最主要的鲟鳇鱼产区的抚远水产局局长,屈兴才坐不住了。他带领班子成员走访座谈,请专家论证,最后决定:以捕转养,以养为主,精深加工,繁育苗种,增殖放流,造福子孙。打破了有史以来抚远渔业以捕为主的生产格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水产局长。

  新的发展目标,需要繁育场、养殖基地、放流站等配套设施来完成;而规划基地、筹集资金、聘请专家,哪一项工作都庞杂繁复。于是,在内心强大的发展动力下,屈兴才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边争取项目资金,一边实验生产,不分昼夜,马不停蹄。

  为了培育黑龙江原始鲟鳇鱼第一代鱼种,从江中捕亲鱼到人工采卵,从雌雄受精到培育出苗,他都亲临一线观察,与专家探讨研究,亲自操作;三两天不睡觉是家常便饭,最长曾一周不合眼。虽然繁育基地就在县城内,但他却连续仨月没回家门。孩子考大学他无暇顾及,孩子上大学走他没能送行;女儿问母亲:“我爸哪去了?”深深理解丈夫的妻子开玩笑说:“你爸不跟咱过了,天天和鲟鳇鱼过日子呢。”自上任以来,屈兴才没休息过一天,为了鲟鳇鱼,一个体重90多公斤的壮汉硬是累掉了20公斤肉。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努力,一个由繁育车间、培育车间、深加工车间和鱼展馆组成的占地5.5万平方米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在抚远县大力加湖上矗立起来;安排就业800余人,鱼苗畅销全国各地,年利润达600万元———基地惊人的发展速度令人刮目:原来,不靠捕捞,鲟鳇鱼创造的价值更大。屈兴才与同志们的努力,让世代捕鱼为生的渔民大开眼界。而此时,屈兴才脑子里转的是一个更大的计划———

  在大力加湖上采用精粗养结合方式,以鲟鳇鱼的网箱养殖和大水面粗养来带动全县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开发,让鲟鳇鱼之乡不仅仅靠鲟鳇鱼生财;同时,在黑龙江江面的适当水域建一座现代化的鲟鳇鱼放流站,形成江上捕亲鱼、江上孵化繁育、直接放流的科学保护体系,“这样的增殖放流,作用才大呢,我的目标是用十几年时间让鲟鳇鱼在黑龙江形成强大群体。”虽然已年过五旬,但屈兴才谈到鲟鳇鱼保护,依旧激情飞扬。

  全纪录·资源恢复性增长轨迹

  1772年,俄国学者在调查黑龙江水系渔业资源时,最早发现并记录了这两种名贵鱼类,鲟鳇鱼“游”进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末,由于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的鲟鳇鱼资源陷入濒危境地。对鲟鳇鱼资源的关注更上升为以保护统领一切。

  2001年,国际动物委员会先后向我国提出两轮建议,要求我国必须建立并实施施氏鲟和达氏鳇的资源评估、储量监测、地区性保护战略、执法与鉴定、产品出口标识等制度;在制定捕捞与出口限额所依据的储量评估监测体系建立之前,2001年度我国施氏鲟与达氏鳇鱼子酱的出口限额各被削减了80%。

  同年,国家领导人以及省里领导先后就保护鲟鳇鱼资源作出重要批示。黑龙江日报以《鲟鳇鱼在哭泣》为题,在国内媒体中首家全面地报道了生活在黑龙江水系的鲟鳇鱼资源锐减的现状,并发出大力保护的呼声;其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发出《简报》第172期《珍稀鱼种亟待保护》和《内参》第148期《救救鲟、鳇鱼“二宝”》。

  新闻媒体的报道,极大地唤起了全社会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许多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积极参与鲟鳇鱼放流活动;一些群众还对破坏资源、违法利用鲟鳇鱼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如2003年9月,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渔政处成功查获违法经营达氏鳇101尾的案件,就是经群众举报获得的线索。

  省水产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清晰地记录着我省研究保护鲟鳇鱼的工作轨迹:上世纪50年代末,人工繁殖技术成功;80年代,鲟鳇鱼人工活体取卵技术成功,实现了亲鱼和鱼卵兼得的愿望;1988年,省内第一个专门从事鲟鳇鱼人工繁殖、放流的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建成竣工;此后,萝北鲟鳇鱼试验站、省特产鱼类研究所中试基地、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同江市鲟鳇鱼放流站相继建成。自2001年开始,我省每年都在黑龙江萝北、同江、抚远等江段举行鲟鳇鱼放流活动,至今已累计放流规格大小不等的鲟鳇鱼幼鱼845万尾。

  在科学与技术保护的同时,作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组织缔约国,我省鲟鳇鱼保护的政府行为也不断加大力度,全面规范鲟鳇鱼的捕捞、生产、加工、经营活动。我省鲟鳇鱼资源的人工利用,全面实行特许管理制度,对鲟鳇鱼的捕捞、驯养繁殖、加工、出售、出口、运输等实行限额管理,定点限量捕捞,定点加工,定点销售,定点出口。设立禁渔期,在每年春夏之交鲟鳇鱼繁殖产卵期,实行船网分离,确保资源自然增殖;去年,农业部还投资为抚远县建设渔港,使渔船在禁渔期间得到集中看管,开创禁渔期管理的新路。据悉,近日农业部又派出专家组到同江市进行考察、选址,拟在同江市继续投资建设渔港。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至今,为保护鲟鳇鱼资源,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专项资金。

  截至目前,可喜的是鲟鳇鱼终于出现资源的恢复性增长。

  身处观念、资金与管理的重重包围

  绝迹逢生之路

  从全流域随意捕捞到定点限量作业,从只捕不养到人工增殖放流,鲟鳇鱼“游”出绝迹危机之路还是遭遇了观念、资金与管理的重重包围。采访中,省水产局副局长陈志超的回忆将我们带入那段艰难的历程,最终,也更体会到今日成功的甘甜———

  观念碰撞:“钱从我门口过,我能不捞吗?”应对:放小鱼养大鱼,是给子孙攒家底

  设立禁渔期、限定捕捞额度,实行特许管理,保护鲟鳇鱼首先遭遇的就是渔民的“不理解”。陈志超清晰地记得,1998年他们在鲟鳇鱼主产地抚远给渔民办班讲鲟鳇鱼的特许管理时,渔民反应非常强烈。“江在流,鱼在游,钱从我门口过,我能不捞吗?沿江十几个县,我们不捞,别人也得捞!”渔民们毫不客气。

  从满江筒子随便捞到定点定量作业,前后的巨大反差对于一个先有渔场后有县城的地方来说,产生的震荡之大可想而知。据介绍,在黑龙江上,捕猎鲟鳇鱼是传统渔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以淡水渔业资源最好的抚远为例,这里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没多少,绝大多数人以打鱼为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就是船和鱼网;县财政几乎均来自渔业,有“渔财政”之称。

  如今,渔民不但已完全接受了国家对鲟鳇鱼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还发自内心地感谢政府年年出资放流;过去渔民根本不懂养鱼,如今许多人放下鱼网,来到养殖基地发展;过去渔民打上来个“鱼毛”,宁可拿回家喂鸡也舍不得放了,如今“鳇鱼羔子”撞上网来也不要。让他们思想彻底转变的是政府实实在在的诚意和保护资源的力度———

  几年间,国家和省财政在抚远大量投资,建原种场、放流站、建渔港,为渔民转产和人工增殖资源提供基础设施;县政府将水质最好的大力加湖辟建为养殖基地;每年出资放流鲟鳇鱼,既保护鱼种,又给子孙后代攒下了家底。

  资金不足:放流需要大量资金应对:以资源补偿资源

  保护鲟鳇鱼,人工放流已成为一个必行措施,但是,在热闹而愉快的放流场面背后,是业内人士克服资金不足的种种艰辛和努力。

  随着鲟鳇鱼在市场上的热销和人工养殖的升温,其鱼苗成为市场新宠,交易都以厘米论价,一厘米一元钱,一条5厘米长的小鱼苗,在市场上就可卖到5元钱;苗越大价越高;受亲鱼供卵影响,鱼苗市场供不应求。在人工繁殖为养鱼者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放流增殖所需的鱼苗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2001年,我省第一次举行大规模鲟鳇鱼放流活动,15万尾体长在5厘米到50多厘米的幼鱼欢快地游入江中,在社会上引起很好反响。但有谁知道业内人士心中的苦涩,因为以人工放流的回捕率算,这15万尾幼鱼最终能作为补充资源壮大鲟鳇鱼群体的,寥寥无几;要扭转我省鲟鳇鱼资源濒危的现状,所需的放流规模远远大于此,但苗从哪来,钱从哪来。尽管对这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农业部、省发改委、省财政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仍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于是,一种“以资源补偿资源”的方法,在实践中诞生———

  在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下,目前我省对鲟鳇鱼资源的利用已实现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一般渔民捕到的鲟鳇鱼亲体,由渔政机构登记后交售给国家指定的收购单位,放流站的技术人员进行活体取卵,孵化鱼苗,培育到一定体长后,一部分用作放流,一部分出售,一部分做商品鱼养殖,再以出售鱼苗和商品鱼的利润补贴放流的资金缺口。同时,鲟鳇鱼实行特许证管理的有关办证收费,也全部“羊毛用在羊身上”。

  管养难题:禁捕期利与义的取舍应对:渔业产区在转产转业倾注大量心血

  让鱼儿安全地产卵、繁育是保护鱼类资源的关键措施。但是,鲟鳇鱼集中时间、地点产卵繁殖的繁育期,也是该鱼最好捕、怀卵量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季节。在此时禁捕,难免会有人受利益驱使“不听话”;另外,规定采捕规格,将未成熟的幼鱼一律放生,这种可持续的利用也让渔民时时面对利与义的取舍。正因如此,除了降低捕捞强度、人工增殖放流,加强管理在鲟鳇鱼保护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

  抚远县水产局局长屈兴才告诉记者,每年4月下旬渔民开始捕鱼时,县里的30多名渔政管理人员就全员上现场了。尽管江水中满是冰碴,他们也必须监守在作业滩地,规范作业秩序,防止越界捕捞,监督特许捕捞。由于战线长,捕捞作业点分散,而渔政人员相对较少,他们很难做到按时倒班,许多人经常是12小时呆在作业江面,衣服被江水打湿又冻硬了,一走动起来“嘎嘎”直响,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从鲟鳇鱼被强制保护到如今,为削减捕捞渔船,降低捕捞强度,从根本上让鱼儿得到修养生息,几年间,黑龙江全流域捕捞渔船,已由7000只削减到现在的3724只,减少46.8%%;从2001年起,鲟鳇鱼的捕捞江段从全流域缩短到嘉荫至抚远的630公里江段之间;到2005年,这个区间允许捕鲟鳇鱼的渔船只有345只。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保护力度的逐步升级。

  渔船的减少虽有利于资源保护,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为从“根”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我省在渔业产区的转产转业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为以渔业为生的赫哲族渔民盖新居、建小区、分土地、上项目,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政府扶持建设养殖基地,在苗种和技术上予以支持,帮助渔民更新观念,由捕转养;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等等。去年,农业部投资为抚远县建设渔港,既解决了禁渔期间捕捞渔船集中看管的问题,又搭建了延长产业链、打造鱼产品流通集散地的平台。

  资料·鲟鳇鱼

  恐怕没人能用一个词准确地概括栖息在我省黑龙江水系特有的鲟鳇鱼有多么珍贵———它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年代,它古朴的外表一亿三千多万年来从未改变,成为研究地质地貌和物种进化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它和生活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齐名,但在国内9种鲟科水生野生动物中,它却是惟一能给人们带来现实生产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鱼类。

  达氏鳇,曾用名黑龙江鳇鱼。个体甚大,大的达1000公斤。施氏鲟,曾用名黑龙江鲟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银白,栖息生活在河道中,寿命很长,已发现40龄以上的个体。

  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鲟鳇鱼的淡水生态区域,我省是其中之一。黑龙江水域是鲟鳇鱼的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与其相通的江河湖泊,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数量稀少。

  作为淡水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大型鱼类,鲟鳇鱼具有性成熟晚、群体年龄复杂、幼鱼成活率低、补充群体少等生物学特点,一般鲟鱼的性成熟时间为9~10龄,鳇鱼为16~17龄。由于自身繁殖周期长,一旦资源遭到破坏,则恢复过程漫长。

  背景·人工增殖放流回顾

  2001年7月4日至6日,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首次在黑龙江萝北、抚远江段举行了大规格、大规模鲟鳇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一次性投放了15万尾鲟鳇鱼幼鱼。

  2002年7月13日,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在黑龙江抚远江段举行鲟鳇鱼放流活动,投放大规格鲟鳇鱼幼鱼5万多尾。

  2003年7月10日,黑龙江同江市、抚远县、萝北县江段同时放流。共投放鲟鳇鱼幼鱼20万尾。

  2004年7月10日,萝北县、同江市津街口、勤得利、抚远县江段同时放流,共投放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鲟鳇鱼幼鱼12万尾。

  2004年7月14日,同江市三江口江段成功举行鲟鳇鱼放流活动。此次放流有三大亮点:一是雌性亲鱼来自松花江肇源县江段,这是我省近50年来首次在松花江中上游捕获鲟鳇鱼亲体,并成功繁殖;二是采用活体取卵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幼鱼,既得到了鱼苗,又保护了亲鱼资源;三是将鲟鳇鱼亲鱼及其子一代同时放归故乡,在我省尚属首次。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