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阿城两万职工并轨让国企重现生机
2005-11-21 05:10:3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何建民 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1日电 同样熟悉的车间,同样熟练的工种,再次上岗的刘宪志心情却格外不同。玉泉水泥厂辉煌时,他是令人羡慕的技工;水泥厂破产后,他是让人同情的“盲流子”;买断工龄又上岗(玉泉水泥厂被冶金水泥厂兼并),他的境遇又让人看到希望。在阿城,有21600名国企职工像刘宪志一样实现并轨,与企业脱离关系,成为社会自然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刘宪志的经历,实质上是阿城国有企业改革的缩影。据了解,在计划经济时期,有1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落户阿城,使这里成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中包括曾名列全国200强的“龙涤”、全国规模最大的继电器厂“阿继”、全省最大的糖厂“阿糖”及全省最大的纺织厂“松纺”等名牌企业,缔造了阿城经济全省第一的位置。也正是这些企业在市场面前的溃败,成为阿城经济发展的最大症结;两万多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也成为制约这些企业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因此,解决好国企下岗职工问题,是近年来阿城市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阿城解决国企下岗职工问题也出现了曙光,那就是破产企业职工全部进行并轨程序,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实行工龄买断进行资金补偿。然而,企业已拿不出1/3的补偿金,要并轨只能由政府全部垫付。面对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阿城市委、市政府决心把困难、矛盾克服解决在现在,决不把包袱、遗憾甩给未来。他们通过压缩办公经费、向银行借款等形式,筹措资金2.3亿元,使全市1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21600名职工进入并轨程序;又出资1500多万元,将这些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剥离出来。

  破产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阿城市招商引资的王牌,阿城不但拥有500多万平方米场地的招商空间,更有两万多名熟练工人。现在,破产的1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一半通过招商引资重新启动生产,有4000多名工人重新就业。像糖机厂这样的老企业,租赁给3个招商项目后,年纳税已达到了上千万元。

  编后阿城两万国有职工大并轨,堪称大手笔。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阿城市新班子的信念与胆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绝不仅仅是改制几户企业,而是对历史负责。

  两万多产业大军的境遇,是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考验。他们没有把责任推给历史、把包袱留给后人,而是经过艰苦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当前。这种敢于对历史和现实负责的精神,在山重水复的改革中着实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