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0日电 一把锁反复摆弄一天、任凭家长费尽口舌,却始终不说一句话……近年,哈尔滨市患“孤独症”的儿童数量逐年增多。记者从专门收治心理、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了解到,去年一年该院接诊此类患儿1万余人,接诊人数比上年增长了25%。其中,有6成患儿来自知识分子家庭。专家认为,孩子患“孤独症”主要与父母忙于事业,缺乏亲情沟通有关。
在该院心理诊室门外的长椅上,记者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专注地玩着一把铁锁,先是用钥匙开锁,然后再锁上,反复进行着这个单调的动作,不管父母怎样与他说话,他都不理不睬。这个男孩的父亲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在政府机关工作,为了让孩子乐乐比同龄的孩子聪明,他在乐乐出生6个月后,就用拼图的方式让其学习认字。乐乐当时表现得很聪明,全家人都为他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为了让乐乐能更坚强勇敢一些,家人更是刻意培养他的独立性,有意让他独立做一些事情。直到乐乐4岁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才猛然发现乐乐很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往,并且打、挠靠近他的小伙伴。为此多家幼儿园都拒收乐乐。无奈之下,乐乐的父母带着孩子到医院求治,经诊断发现乐乐已经患有很严重的“孤独症”。乐乐的父亲说,本想把孩子培养得独立一些,没想到适得其反竟培养出了一个孤独的小患者。
杨杨也是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小患者。5岁的孩子本应是活蹦乱跳、爱说爱笑的,但这些在杨杨身上根本看不到。据杨杨的母亲讲,她和丈夫都在大学任教,平时工作都很忙,所以杨杨在出生后就被送到了姥姥家。她和丈夫只是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看一看孩子,平时很少与孩子交流。就这样,杨杨一直在姥姥家生活了5年。可当5岁的杨杨回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杨杨不太爱理人、对人缺少反应,对待他们也像对待陌生人一样,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和父母撒娇,并且也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经过医生诊断,杨杨患上了严重的“孤独症”,其患病原因就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对此,她和丈夫都非常后悔。
据该院心理卫生中心俞伟珍主任介绍,近年,“孤独症”在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去年一年,该院共收治1万余名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孤独症”患儿。俞主任指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亲情关爱。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一些家长、尤其是知识分子家长往往因忙于事业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长此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孩子焦虑、强迫、敌对、自闭等,即为“孤独症”。还有一些家长为追求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刻意疏远孩子,也会引发“孤独症”。他建议所有的家长,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一些明显孤僻的孩子,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