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激情犯罪:一冲动误入人生歧途---半数命案缘于“一念之差”
2006-01-27 09:16:0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解娟 季佳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7日电 两名醉鬼挥刀划破一辆出租车的后备厢,气愤的“的哥”与其理论竟被两人刺死。日前发生在哈尔滨市的一起命案又缘于“激情犯罪”。据哈尔滨市两级法院统计,近年来激情杀人在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案件中的数量几乎占到50%,一些普通人因一时的情绪失控变成了杀人犯。

  典型案例

  就餐声音大,一句话送条命

  站在审判法庭的被告席上,孙某追悔莫及,他对检察机关指控自己的故意杀人犯罪没有做任何辩解。庭审结束时,他向被害人家属深鞠一躬,表示了发自内心的愧疚。当初如果不是自己一时冲动,绝不会造成两个家庭家破人亡的后果。然而大错已经铸成,他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久前,20岁的孙某和朋友在南岗区一家饭店吃饭。邻桌有一群喝多了的年轻人,说话声音特别大。孙某就叫服务员请对方小点儿声,对方置之不理,并不满地冲着孙某骂了一句脏话。“我真没想杀人,他当时骂我,我脑子‘嗡’一下,就失去理智了。”孙某随手操起一个啤酒瓶摔碎,扎向邻桌男子小腹致其死亡。

  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孙某酒后行凶,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其杀人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应予严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认定孙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官调查

  半数命案缘于“一念之差”

  据孙某故意杀人案的主审法官、市法院刑一庭法官汤军介绍,孙某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激情犯罪。据哈尔滨市两级法院统计,激情杀人在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案件中几乎占到一半的比例。这些犯罪没有预谋过程,行为人只是瞬间心理失衡而导致犯罪。

  有关研究显示,人进入激情状态后,大脑机能几乎完全被激烈的情绪所控制,主观意识仅指向与自己情绪体验相关的事物,理智不同程度地丧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如杀人、毁物、纵火等等。

  专家观点

  缓解压力及时调解可避免冲动

  为什么一些平时并无恶行的人会突然间变成杀人犯?为什么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会引发血案?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林教授说,心理因素目前已被认为是“激情犯罪”的主要动因。现代人因为生存压力导致生理、心理长期超负荷,而社会又缺乏心理调适、放松的机构和途径,使得一点小事就可能点燃这种情绪,特别是有精神障碍和性格缺陷以及心理问题的人更容易因为冲动诱发犯罪。

  林教授认为,激情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在于其不可预见性,防范的关键在于社会人文关怀,从社会心理方面解决犯罪根源,培育健康的心态和风气。“激情犯罪”行为人虽然只是瞬间心理失衡而导致犯罪,但这只是表象,这类犯罪并非不可避免。第三方的积极介入调解,可以及时制止激情犯罪。一方当事人怒发冲冠时,第三方如能开展调解、说服工作,适时去火就有可能避免祸患。

  家庭和社会的关怀也很重要。林教授说,只有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环境里,个人才会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情感。现在很多社区已经开始着手加强对居民的生活帮助和精神关怀,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可以使个体的不良情绪得到调整,缓解压力。总之,社会、单位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及时发现问题,调解矛盾,解决争端,避免各种激情伤害案件的发生。

  专家提醒说,要学会回避危险,得理也要“饶人”。这不是说要一味忍让,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更聪明地处理纠纷。面对小纠纷,不可能寄希望于激情犯罪者的退让,有理一方要学会适当地忍让和回避,以避免危险和不幸的发生。

  新闻链接:

  激情犯罪

  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瞬间丧失理智,心理失衡,因一念之差而发生的犯罪。这种犯罪大多没有预谋策划过程,但往往不计后果,具有突发性强、极端鲁莽、危害性大、案发后十分悔恨的特点,严重危害社会安定。这些犯罪嫌疑人90%以上没有犯罪前科。

  激情犯罪特征一览表

  犯罪动机

  其形成的时间极短,都是在瞬间突然发生的。从调查中发现,犯罪人事先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及作案动机,常常因为一种极为单纯的欲望顿生犯罪动机,并即刻实施。

  犯罪主体

  具有性情暴躁、文化水平低、道德修养差、控制能力不强等特征,无业或下岗在家以及农村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青年激情犯罪者较多。

  犯罪起因

  多数是因为被害人的语言、行为不当所引起的,犯罪人一时冲动丧失理智实施犯罪。在犯罪过程中,被害人大多负有一定的责任。

  犯罪后果

  非常严重,直接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多为恶性犯罪,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