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三实”促招商
2006-02-28 13:43:5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8日电 题:“三实”促招商

  “每年合同没少签,数也没少报,最终落实的却不多”、“好不容易招来一个项目,钱没挣着,让当地背了个大包袱”……这是近日笔者在一次会议上听到的声音。这两年尽管我省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年全省的招商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如何总结教训再接再厉,实现“十一五”的开门红?

  方法实——在创新中觅商机

  有些基层政府和单位招商的热情很高,动力很足,行动很急。结果呢,地方没少走,会没少开,引资成果却少得可怜。即使签了一些协议和合同,也大多属“意向性”的,回来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之所以会这样,缘于招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形式少内容。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不认真研究,仔细谋划,就会收效甚微。因此要盘点好家底,分清优、劣势,对自己缺啥、少啥,人家有啥、多啥要心中有数。不摆花架子,不花过头钱,不做无用功。以全新的形象和方式,叫得响的企业和产品去吸引投资者眼球。要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盯住那些能够与自身资源、能源和市场优势紧密结合的资金和技术,来招、来引,做到有的放矢,招一个成一个。反之,不考虑商在哪里、资在何方,行动盲目。仅凭一腔热情,像无头苍蝇那样东撞西撞,难免会劳而无功。

  而且,有些招商考察活动漫无目的,是由于个别组织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把外出招商引资变相为公费旅游,以招商考察为名游山玩水甚至敛财肥私。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大,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不但没引来资金项目,还劳民伤财,严重影响了政府和企业的社会形象。不久前在我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栗战书就强调,如果没有明确的项目,今后任何单位不得以考察团的名义出国。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时代千变万化,招商工作也应不断创新。而有的部门和企业招商观念还停留在多年形成的老套路上。去年招、今年招,一个面孔、一个调子。对内招,对外招,同一模式,同样节奏。形不成亮点,难以引起客商的兴趣和注意。因此,要使招商引资这盘棋活起来,必须革新观念,转变模式。如大力提倡网络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招商等现代招商模式,降低招商成本。对已引进的成功项目和建立起来的良好客商关系,要总结经验、挖掘潜力、激发活力,通过老客商去感化和带动其他新客商,开辟新的招商领域,形成新的招商热潮。

  态度实——拧干数字中的水分

  与“实”相对的是“虚”。现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统计的数字水分太多,就在于有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招商走形式,招来了是偏得,招不来也无所谓。要么无中生有,生编硬造数字,要么有一说二,夸大其辞,应付上级检查。

  因此,做好招商工作,态度很重要。各级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充分领会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黑龙江是相对落后省份,要加快发展,必须借船出海,乘风扬帆。我们有资源,有基础,缺的是好的项目,先进的技术和雄厚资金。只有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前来创业,为龙江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发展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快一些,走的弯路也就少一些。在刚刚召开的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现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已经到了“抢商抢资”时代,谁把资金和项目抢来,谁就有了发展的资本、腾飞的条件。人家都在抢,我们却在等,甚至还自欺欺人玩数字游戏,只能坐失机遇,越落越远。

  不过也要看到,基层人员习惯性地敷衍塞责,往数字中掺水,有时候是上级部门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的。一些决策者好高骛远,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招商计划,盲目地下达引资指标,想一口吃个胖子。岂不知,如此急于求成,势必欲速不达,事倍功半,使招商引资流于形式。在重压之下,基层部门和人员只好造假虚报。某次经贸洽谈会期间,哈市一部门为了完成上级硬性规定的签约任务,专门雇了几名外国游客到洽谈会场冒充外宾签约,为此付出不菲的“出场费”。使招商引资活动彻底变了味,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吹牛比赛。上骗领导、下唬百姓。

  拧干招商引资数字中的水分,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监察审核力度,让造假者心存忌惮,把小聪明用到工作中,另一方面,领导要坚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制订切合实际的招商目标,既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科学谋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有利于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这样,招商引资的水分才会降下来,发展的速度才可能升上去。

  效果实——让每朵花都结果

  我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招商,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往往背离了这个出发点,重过程,轻效果,为了招商而招商,招商“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十分突出。

  两年前,我省某县引来了一家投资两亿多元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预计年上缴利税三千万元,然而企业建成后,因为当地关于原料基地建设的承诺迟迟不能兑现,致使企业“无米下炊”,亏损严重,目前举步维艰,什么产值、利税都成了泡影。即便如此,“引资两亿元”却已经作为当地领导的一项突出政绩而受到表彰。

  这是一个怪现象:资金引了不少,项目建了很多,经济发展却没有大的起色,甚至发生越招越穷的反常现象。一边是已引来的项目在苦苦挣扎,一边轰轰烈烈地又继续招。说到原因,还是招商理念和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招商招商,重在一个“招”,招来了,剪了彩,开了工,招商者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项目落地后企业发展如何,赢利与否,不再过问。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对招商引资工作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管理。一是实行明确的责任制。招来每一个项目、引进每一笔资金,要全程负责,跟踪问效,一包到底,狠抓落实。对一个外来投资者说,初来乍到人地两生,难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从企业建成投产到稳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相关责任单位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为投资者想办法出点子,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自己移来的这棵大树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二是改进考核方式。评价某个人、某个部门招商引资的业绩如何,从前更多地是看重数字,主要是多少项目、多少资金,却忽视了项目和资金的质量如何、运营怎样,致使雷声大、雨点小,年年招商不见商,许多项目中途夭折。因此,今后在考核招商引资工作优劣时应趋于科学合理,从时间上延长一些,在内容上不断拓展,更注重结果,更追求实效,从而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力争做到招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富一片。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