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电 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社区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老报纸、老照片和各种文史资料。4月24日,一个由花园社区居民朱俊峰老人自编自办的《喜看哈尔滨巨变》展览正在举行,吸引了花园社区居民前来观看。
担当讲解员的朱老讲起这些历史的证物兴奋不已:“50年前,哈尔滨解放11周年时,我看到了一篇《悲惨半世纪,跃进十一年》的报道,那时的哈尔滨平均7个人一双皮鞋,19个人有一块手表,22个人才有一件毛衣,使我很受触动,那时起,我就萌生了记录哈尔滨历程的想法。”半个世纪过去了,朱老点点滴滴地收集变成了硕果累累的“宝库”:“昨天的哈尔滨”、“腾飞的民航”、“电话到我家”、“我家有了小汽车”、“再见了票证年代”、“从听收音机到看电视”、“松花江———我们的母亲河”等一幕幕展现在人们面前。
事实上,当年16岁的朱俊峰还在上初中时,就对收藏感兴趣,并小有收获。当他萌发了记录哈尔滨历史的想法后,便更加坚定了收藏的信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讯渠道匮乏,朱俊峰为了及时了解社会的变化,就向单位贷款买了一台收音机,代价是半年连扣工资和天天吃咸菜条的日子。“生活再困难,收藏也不能停止,因为历史是不会因你的停滞而中断的”。1957年,因工作需要朱俊峰第一次用上了相机,从此每当看到报纸、电视上有关哈尔滨的变化,他便马上抓起照相机,不放过每一个历史时刻。他自掏腰包购买每一份报纸,每一个胶卷,冲洗每一幅照片,到如今究竟投出了多少钱,连他自己也算不清楚。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已是哈市著名文史资料收藏家的朱老藏品颇丰,光照片就有一万余张。
为纪念哈尔滨解放60周年,朱老拿出了自己60年的珍藏,在社区创办了《喜看哈尔滨巨变》的小型展览。朱老说:“60年变化太大了,哈尔滨变化的脚步我一一经历过,我收藏这些东西就是想教育下一代,让他们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