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9日电 曾40余次来到中国,游历过几乎所有大中城市,但哈尔滨永远是布罗夫心中真正的“家”。17日,当本报记者见到75岁的布罗夫时,这位高大的俄罗斯人热情地伸出双手:“我出生在哈尔滨,我们是‘老乡’。”
布罗夫·弗拉季连·格奥尔基耶维奇是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教授,同时还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担任理事一职。
“是命运的安排,使我的一生与中国、与哈尔滨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用流利的汉语深情地回忆着,“1931年我出生在哈尔滨,当时我的父亲是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的外交官。我就出生在南岗区耀景街上的一座小楼里。”布罗夫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语调里难掩心中的激动:“直到现在,我护照上的‘出生地’一栏仍然写着‘中国哈尔滨’,我为出生在哈尔滨、为自己是哈尔滨人感到骄傲。”
此次随俄中商业企业家协会来哈参加第17届哈洽会,是布罗夫第三次“回家”,说起对“家”的感觉,布罗夫形容“既历史又现代,既熟悉又陌生”。“哈尔滨很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里原有的俄式风格建筑、街路以及文化都保存得很好,一些曾见证了中俄友谊的建筑也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些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就连我出生的那座小楼里的木地板,仍和我记忆中的一样,丝毫没有褪色”,“同时,哈尔滨又是那么现代,城市一年比一年漂亮”,布罗夫禁不住赞叹,“哈尔滨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令人惊叹。作为东北亚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作为有着浓郁中国情结的学者,布罗夫说自己有责任向俄罗斯人民介绍当代中国,特别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哈尔滨与俄罗斯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当记者诚挚地邀请他要“常回家看看”时,布罗夫爽快地表示:“明年,哈尔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