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三色经济”富了肇东市涝洲镇安业村
2006-06-19 15:00:3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明库 满军 晓东 杨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9日电 肇东市涝洲镇安业村集体积累400多万元,流动资金6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50元;家家安上电话和有线电视;摩托车代步,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中小学生上学车接车送,年满六十岁农民即可领取养老金。

  涝洲镇安业村地处松花江北岸,当年是“烂洼塘,不打粮,十年九涝闹饥荒”的地方。那时,这个村是有名的“空壳村”,村集体债台高筑,道路凹凸难行,村民怨声载道。面对贫穷的村庄和一双双期待的眼睛,1993年担任安业村党支部书记的辛维清多次组织党员及村民代表商讨,决心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三色经济”,让安业村干部群众早点儿过上红火日子。

  “白色经济”——“烂洼塘”变“稻米乡”

  安业村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安业人瞅准了这一点,着手大力发展“白色经济”——生产优质水稻,要把“烂洼塘”变为“稻米乡”。他们修建水渠一万延长米,建起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将6300多亩低洼盐碱旱田改成水稻田。先后引进93-8、松粳3号等优质稻种,采用大棚钵体育秧、单本育秧等水稻生产新技术,大量科学种植绿色无公害水稻。使全村水稻总产为320多万公斤,经济效益约530万元,水稻种植户年均收入一万余元。为了增加村集体财力,辛维清带领三十多名党员和农民,到肇东市东风林场、虎林进行异地开发。现在,安业村还有二十户农民在老党员孟广义的带领下,继续留在虎林搞异地开发,种植水稻1.2万多亩,相当于两个安业村的耕地面积。

  “绿色经济”——派生46个绿色养鱼池

  安业村地势比较低,养鱼户过去并不多,而且都是规模不大的小打小闹,经济效益始终很低。在水稻市场比较低迷的那几年,头脑灵活的安业人又打起了“绿色经济”——精品水产养殖的金算盘,把村中的低洼地块及原有的水面改造成四十六个标准化鱼池。从辽宁省盘锦市购买回绿萍,作喂鱼饲料。同时引进“名特优”鱼种进行驯化精养,走上了绿色水产养殖道路。这个村鳌花、红鲫鱼、鲶怀杂交、河蟹、牛尾巴囊等精品鱼放养面积达到1990亩,仅此一项,全村就增加收入110万元。安业村每年渔业经济效益已经达到500余万元。

  “红色经济”——美国红提助农增收

  2003年,辛维清与两个村民代表到辽宁等水果产区考察农业项目,发现美国红提葡萄很适合在安业村种植,当即将“红色经济”——种植红提葡萄确立为新的支柱产业,拿出数十万元,扶助村民发展棚室葡萄生产。起初,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承担风险去搞棚室经济。青年党员潘玉杰第一个种起了葡萄,当年建立两栋葡萄大棚,亩产达到2500多公斤,收入一万多元。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村现已建设葡萄大棚440多栋,种植面积450多亩。2005年初,安业人创办了美国红提葡萄生产协会。还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200多平方米的电脑控制全自动保鲜窖,能储存新鲜葡萄10万公斤。这批葡萄在春节前后的黄金时间上市,每公斤至少多挣四至六元钱。

  安业人——富裕不忘改善环境

  安业人富裕了,但农民的庭院环境与屯容村貌仍然比较脏乱。村干部召集村民代表商议:怎么办?村民议事会做出决定——改!三年多时间,这个村先后投资370万元,将村内7公里主干道和6公里屯间路全部铺上砂石,并在路边种了丁香花,植了龙须柳;新建一所标准化教学楼,1998年又购置两台通勤车,解除了三百多名中小学生路途跋涉之苦。安业人还投资110多万元,实施奖学金制度、养老补助金制度。对考入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大学、省属本专科院校及肇东一中的学生分别给予2000元、1000元与500元的奖励,使庄倩、张立威等农家孩子都圆了求学梦。

  在安业村,60周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农民,每年将得到一笔养老补助金。王云山夫妻俩年过六旬,今年都领取了400元养老金,而他那九十高龄母亲的养老金则是1200元。他高兴地说:“咱农民也能领到‘退休金’啦,这好事过去想都不敢想。”

  今年初,安业村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编制了安业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绘就出新的发展蓝图。安业人将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工程,到2010年实现经济发展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步入全省前列;对貉子养殖项目进行贷款扶持,使其成为安业村的又一新兴产业;组建一支卫生清洁队,由村集体出资购置垃圾清运车,确保村内街巷整洁平坦;建设一处两层楼别墅新区,做到村民自愿、集体扶持、统一规格,逐年改善人居环境,今年发展10栋,2010年发展到100栋;建设一处集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花园式富丽村庄。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