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折腾"出人均万元村--记铁力吉松村党支部书记金仲洙
2006-06-28 16:25:3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肖民弼 张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8日电 题:“折腾”出人均万元村--记铁力市年丰乡吉松村党支部书记金仲洙

  金仲洙,67岁,铁力市年丰乡吉松村党支部书记,看上去挺不起眼个“小老头儿”,可就是他,这两年闹出挺大动静。为啥,用他老伴的话讲“这么大岁数了,净瞎折腾......”

  要想知道老金为啥“折腾”,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1989年,老金去韩国打工。走之前,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年,党费可咋交呀,干脆一次多交几年的。1998年回来时,村里“晴天道不平,雨天没法行,鸡鸭满街窜,粪肥把道占,垃圾撒路面,柴垛连锅沿”,这样的环境谁看了谁头疼。很多人劝他留下来带着大伙干,这一留可就把他拴住了。

  “三年一定让吉松村大变样”,老金下了狠心。

  村民裴成目占用村里主道几十年,给村民生产生活和安全防火带来很大不便,村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都是望道兴叹,群众也怨声载道。就拿他开刀,老金一番工作,裴成目积极配合,打开通道。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作风实了,群众也认可了。现在的吉松村已经是伊春市级文明村标兵和全省的生态建设示范村。

  近些年,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了,条件好了,年轻人常在一起喝酒、耍钱,经常出现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现象。老金就张罗着组织年轻人踢足球、老年人唱歌跳舞扭秧歌,修建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订报纸、书刊,买了电视机、影碟机、科教片,定期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制定村规民约,倡导文明、健康、勤俭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吉松村,风气有了“脱胎换骨”的大转变,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上访、无法轮功练习者、无封建迷信的“四无”村,被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吉松村是朝鲜族村,在册农户157户,人口557人,耕地220公顷,全是水田。村里有248人在外打工,其中国外就有138人。这些人一走,村里的劳动力就没几个了,种地成了问题。

  2004年末,铁力市委、市政府引导有条件的村走合作化的道路,当时确定的重点根本没考虑老金,但精明的老金核计一番后,就盯了上去。他从家里拿了30多万,又发动村里其他人,有几个接受新事物快的村民同意跟他干,市里支持40万,再加上合伙人的钱和贷款,2005年初,吉松股份合作农场成立了。

  村民把地租给农场,租金高于市价一定比例,农场共吸收145户的200公顷土地,占全村耕地面积90%%。把土地租出去的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没有条件实现劳力转移的农民,老金就雇他们到农场打工,挣双份钱。年末一算账,金基龙三口之家,人均收入5000多。农场全部实现机械化、标准化,2005年喜获大丰收。水稻平均单产8500公斤,创下该村历史最高纪录,扣除各种开支,纯收入106万元。

  农场富了,老金没忘乡亲。从农场的经营效益中提取5%作为村发展的公益金;拿出近万元修路绿化;统一承担了村民们的合作医疗费用及村里确定的村民卫生费共计2万多元;冬季为30位老年人每月每人补贴50块钱,支持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把残疾青年赵龙日安排到农场当守卫,解决了赵龙日的生活难题;他还自己拿出1000元为村里的一对老夫妻举办了隆重的结婚60周年———钻石婚姻纪念活动。

  新农村建设,老金更忙了。村里的林地由农场出资,在几年内建成吉松花园;村里的收入还得再上台阶,打造“兴安第一村”。这真不是吹的,现在村里的人均收入早就超万元了。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