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15载无悔的修志生涯--记绥化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范育松
2006-07-12 14:44:4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付文举 杨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2日电 题:15载无悔的修志生涯--记绥化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范育松

  一瓶钢笔水,一支红蓝铅,伴随着她15个岁月青灯黄卷的修志生涯。在地方志这无权、无钱、无车的“三无”部门,面对着艰苦、清苦、辛苦的“三苦”工作,她无怨无悔,在默默无闻中不知疲倦地追求着。

  她就是绥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范育松。

  范育松,多次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修志战线先进工作者和标兵,2005年全国10名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她是其中之一。淡泊名志心炽笔耕

  范育松1952年出生,先后担任县妇联常委、公社党委书记、地委常委、地委副书记等职。1991年,任绥化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至今。

  修志编鉴,最基础的东西是资料,而征集资料是项面广量大的浩繁工作,仅靠几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问题。为此,她大胆尝试,1997年,组建地方志工作“两个网络”:一是三级领导网络,由市、县(市)区直部门和农村乡镇设一位副职领导负责本部门地方志工作的三级地方志工作领导网络;二是资料员网络,市、县(市)区直部门和农村乡镇各有1~2名文秘人员为地方志工作资料员,负责为各级志办报送入志资料。目前,绥化市共有各级地方志负责人1207名,地方志工作资料员1418名。

  “干就得像个样,做就得有成果!”这就是范育松的性格。主编80万字的《绥化地区年鉴》,她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年鉴志体”编写,独创了“志体鉴风”的特色。设计年鉴篇目,为了科学求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深入到73个部门走访调研。她亲自撰写书稿20多万字。80多万字的书稿,她领着两个编辑,用40个日夜校改了6遍,累计600多万字。到部门查阅、征集入志资料,跑档案馆查阅资料,她一蹲就是几个星期。全书2.5万多笔数据,她逐个敲定。40个日夜过去,她体重减了10多斤。这部由她主编的《绥化地区年鉴》获2002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优秀年鉴一等奖”,2004年又被评为中国近现代史料优秀成果二等奖。

  终审评改《肇东简史》,她连续加班加点地工作了7个日夜,修改1000多处,核实经济数据超千笔。《肇东简史》被评为2000年“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由于长期持续用眼,劳累过度,范育松得了眼脉胳膜炎,医生特别叮嘱,不能再持续用眼,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她对事业的那种痴心和“傻拼”的劲头,在市政府机关办公的大院里,她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关掉。守廉耻之节养廉洁之风

  “勤政廉政、一身正气”,是同事、百姓对范育松由衷的赞颂。

  1998年范育松初任主任时,地志办人员编制较少,她开始物色调人。得知消息的领导、朋友纷纷找到她。其中有人出几万元求她安排一个大学毕业生,她都婉言回绝了。后来她调来了两名非亲非故的干部。这两人为表示感谢,趁年节去看她,都被断然拒绝了。

  2000年夏天,为筹备印刷出版年鉴,她亲自带领2名编辑去哈尔滨,几乎跑遍了哈市有名的大印刷厂,同印刷厂主管领导商谈印刷价格,一压再压,把印刷费用压到了最低。

  “对上不送一分,对下不收一文。”这是范育松给自己立下的誓言。走上领导工作岗位36年来,她一直恪守自己的诺言。

  在范育松的影响和感召下,绥化市志办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人人作风廉洁无私,工作恪尽职守。2005年,市志办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选为全国地方志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全省修志系统先进集体。为业不为名为人不为己

  从地委副书记到市志办主任,工作环境几经变迁,范育松始终坚持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为了严把续修志书的质量关,使各县(市)区在编写书稿方面少走弯路,绥化市10部县(市)区续志篇目全都经市志办修改审定。1998年12月,她组织带领几名编辑,1个月时间终审修改了65万字的《绥化地区粮食志》。她认真负责,不为名利的工作精神,深得粮食志编纂部门的高度称赞。

  为推进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改善县(市)区志办办公条件,以及配备人员等重点事宜,她经常同县(市)区主要领导沟通协调,仅2004年一年时间,各地政府就为本级志办购置了微机、复印机、摄像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18台件。

  30多年来,范育松整理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数据近亿笔,记思想日记和科研读书笔记百余本,1000多万字,撰写各类论文70多篇,其中《续志篇目的科学性思考》、《年鉴的编辑与作用》、《当代地方史的特质思辨》等多篇论文获国家、省优秀论文奖。

  绥化市志办没有公车,下乡指导工作挤公共汽车,自带白开水。20多年来,她每天上下班一直骑着她那台老式28型永久自行车。每到冬天雪大路滑,她就走着上下班。

  绥化市志办干部说:“她把单位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把员工当成了亲人,像慈母一样关爱呵护,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

责任编辑:刘华

【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