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6日电 近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选的2005至2006年度全国食品工业强县评选揭晓,哈尔滨双城市入围前10名。
双城市目前食品工业企业达20个,食品工业产值45.2亿元、销售收入40亿元,分别占双城市工业总产值及销售收入的88.5%和88.4%;食品工业税收2.34亿元、利润1.7亿元,分别占双城市工业税收和利润的97.5%和98%;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1∶0.95,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税收占双城市财政收入的60%;农民从业人数占总人口的60%,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
建设食品工业强县,是化解双城市“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更快转变。仅凭一个食品工业产业化,就使双城市的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
但是,双城市并不满足于“全省名列前茅”的位置。在刚刚闭幕的双城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双城市委提出,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产业强市,要在哈尔滨市争排头、全省率先建小康、全国力争进百强。
双城市委书记乔树江说,打造产业强市,其实质在于通过率先做大做强若干个行业和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衔接,拉动城乡及区域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依托产业牵动兴工富农强市战略目标。
人们曾用“黑、白、黄”来形容双城市目前的产业形态。“黑”是指石油产业,在双城市临江乡一带120平方公里的勘探范围里,已探明石油储量为3700万吨;“白”是指牛奶,双城市年产优质鲜奶60多万吨,位居全国第一;“黄”则是指玉米,双城市年产玉米10多亿公斤。这3种资源条件,将使双城形成石油、牛奶和粮食等三大优势产业。其中,双城雀巢的奶粉、菊花集团的味精,已是全国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双城市食品工业中有雀巢、娃哈哈等国内外500强企业6户,国内外著名商标、知名品牌8个,并有“花园”白酒、“喜丰收”烤醋等一批省名牌产品。
双城市是全省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公路、铁路、航运畅通无阻,是承接省内外行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地区之一。几年来,双城市新兴工业园已成功引进哈麻、哈肉联、哈天顺园等大型“下乡”企业,既为双城市传统食品行业增强了实力,也填补了纺织、机电等新兴行业的不足。
经过多年努力,双城市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省著名产业集聚区,但双城市24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却不见起色。仅有强大的开发区不行,还必须有活力强盛的镇域经济,才能实现建设成强市的目标。为此,双城市在周家、新兴、临江等6个乡镇辟建工业园。目前,周家、新兴等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规模。
据乔树江介绍,在今后一个时期,双城市将把食品、石化、纺织、制药、机电、印刷包装和饲料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这里面既有双城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又有新兴的朝阳行业,是更高层次的调整和进步。
食品产业,坚持品牌食品发展方向,以雀巢、娃哈哈、大众肉联等企业为主,调整并优化食品工业结构,不断引进知名食品企业,做强做大食品及保健品加工业,形成品牌食品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以沿江6乡镇为核心,继续加大石油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石化产业,使石化工业成为双城未来发展新的支柱行业。
制药产业,依托“三精海灵”、“兰格制药”等企业,建设保健品、抗生素、天然植物制药等三大产业基地。
纺织产业,依托哈麻、哈博等支柱企业,重点发展麻纺印染企业,打造东北最大麻纺产品出口基地。
机电产业,以中强、华葳等公司为主,重点发展微电子、汽车配件、新型机电等行业,建成全国一流的锂离子电池、有载开关等研发基地。
饲料产业,在“四季春”、“湛大”等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建设生物饲料、畜牧精细饲料生产企业,为全市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印刷包装产业,以哈工大鼎新、佳木斯多多等企业为主,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印刷、包装等相关配套产业。
乔树江表示,通过发展七大集群产业,打造产业强市,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预计到2010年,双城市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将达到12%,财政收入实现10亿元,将率先在全省实现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