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搜 索
追寻GDP背后的城市幸福—哈市生产总值连续四年增长惠及百姓
2007-01-15 07:22:4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刘铁瑛 赵振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5日电 题:追寻GDP背后的城市幸福——哈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四年增长惠及百姓生活

  付出了劳动,奉献了才智,就会分享到城市发展与改革创新的成果。

  四年来,哈尔滨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幸福关键词,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富裕安康、和谐奋进、民主健全、文化繁荣的美好家园!

  ★开篇语

  盘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成就,我们身边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发生“质”的飞跃: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实力壮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市民精神文明的提升、物质生活实惠增多、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在全市人民满怀信心地喜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经委、规划、教育、卫生等与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部门,推出“数字述说百姓新生活”系列报道,从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入手,用“数字”解读城市新变化,展示百姓新生活,以鼓舞全市人民戮力同心,以饱满的热情踏上新的、更加辉煌的振兴之路。

  实力篇

  城市创造财富能力增强,竞争力排名逐年上升

  从2003年起,GDP连续三年保持13%以上增长,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这组预计的数字意味着冰城经济实力的一个转折,一次飞跃,一个历史新起点。

  市专顾委副秘书长、研究员王晓夫这样解读“GDP连续四年快速增长”:它标志着冰城抓住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基本甩掉了沉重的国企包袱,驶入“加速度”发展的快车道。这样的良性循环,助推冰城综合实力连续两年荣登全国城市前10位。

  GDP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简单说,就是地区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总和。王晓夫说,哈尔滨市GDP高增长,得益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数字最有说服力,据市统计局提供:哈尔滨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由2002年的19.3∶31.2∶49.5调整到2005年的16.4∶35.3∶48.3,工业比重逐步加大。

  工业重现生机:哈市工业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双高增长。装备制造业、汽车、食品、医药等优势支柱产业如虎添翼,给城市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哈啤、哈药等骨干企业经过战略性重组,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农业惊人一跳: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四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由6%提高到9.9%。

  市经委经济运行处处长李进奎告诉记者:去年1至11月份,哈尔滨市累计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共107户,其中,累计超10亿元的企业14户。世界500强在哈尔滨市投资项目达20个。

  王晓夫以专家的视角,用理论来为之定位:工、农业是创造价值的产业,它们比重加大意味着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增强,而这也正符合了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定位。

  实力决定竞争力。国家权威部门出炉的两次“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哈尔滨市排名逐年上升。一切都在印证,哈尔滨正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在更高的起点上蓄势欲飞。

  活力篇

  锐意创新,发动群众“点石成金”实现大跨越

  创新,为了超越。

  创意,激发活力,孕育希望,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全城大张旗鼓地搞“创意奖”,哈尔滨开了全国先河。市专顾委委员李德滨说,决策层有了创新意识,整个社会才会汇聚才智。“振兴哈尔滨优秀创意奖”评选首次抛出,就征集到102个部门、地区及个人申报的创意项目345个,最终52个金点子得到奖励。

  “点石成金”的故事变成了现实:天气预报和集中供暖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你报你的,我烧我的。而“采暖期气象节能预报推广”的创意问世,却带来巨大效益:把天气资讯与供暖服务嫁接起来,看天烧火,既节省资源,又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全市一年可因此省几百万元的燃料费。

  “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类似的资源和机会随处可寻,关键是要有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去创造、去出新!”市委书记杜宇新一语中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哈尔滨来说,面对深刻变革、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未来!

  由“哈尔滨制造”到“哈尔滨创造”。创新,让哈尔滨焕发新的活力,给城市生活带来惊喜与进步。

  车载蓝牙免提通话装置、全自动包装机器人、盲用计算机应用……四年来,哈尔滨市诞生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叫响了“哈尔滨创造”的无形品牌。市科技局局长李凯英自豪地说,哈尔滨市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重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和人员,推出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从今年起全市科技投入每年达到5亿元,支持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

  盘点冰城四年来发展速度和市民幸福感的增加,一个硬指标令人精神一振——据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初步预计,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哈尔滨市将连续四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GDP增长的背后,意味着冰城的经济实力跃升至怎样的水平,为城市创造着怎样的财富,给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增添了哪些亮点,对城市竞争力有着怎样的拉动与提升?

  在全市人民喜迎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哈市部分官员、专家、学者和市民,追寻这座城市的实力、活力与百姓生活幸福感。

  合力篇

  改革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把GDP装到老百姓的口袋里,这是硬功夫、真本事。”省、市专顾委委员杨明远认为,城市的实力与活力汇成合力,最终都要变成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生活内容。

  杨明远细数这份“看得见”的实惠和“看不见”的改变:水龙头流出的水更甘甜了,屋子更暖了,腰包更鼓了,街头的空气更清新了,供老年人休闲的场所更多了……

  城市四年发展中的一个个亮点,折射着百姓生活质的飞跃:

  治水。2006年底完成的磨盘山供水一期工程,让14万市民最先喝到了全国最好的“山泉水”。投入53亿多元的磨盘山供水“生命工程”,将结束哈尔滨百年依靠松花江水、地下井水的历史。

  供热。24小时集中供热让冰城市民的冬天不再冰冷。道里、南岗、香坊等地区集中供热,使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61%。

  生态。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2%,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0%。中央大街和太阳岛风景区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腰包。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06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0元,比2002年提高了60.3%。

  杨明远说,在“以人为本”城市终极追求的进程中,不仅要满足百姓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还要满足其安全、享受、尊重以及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