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7日电 驱车行驶在201国道林口县柳树段,路旁富强村几栋红瓦白墙的高效节能房煞是惹眼。掸掸身上的雪推开村民盛喜良新家的房门,顿时一阵暖意袭来:厨房小锅炉里的炉火正旺。老盛笑盈盈地告诉记者:“这房是秋天省经委帮着盖起来的。”
富强村虽名为“富强”,可却名不符实:既不富也不强,2005年人均收入3300元,全县倒数第一。去年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试点村,被列为省经委的帮建单位。
一开始,在村民们的怀疑中,省经委帮扶工作队开始搞调查研究,帮助富强村按照难易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并发动所属单位和部门组织实施五个帮建项目。
富强村原来路况很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省经委散装水泥办组织建设单位历时40多天,修建了“两纵一横”三条路。其中主干道长910米,宽6米,全部由水泥、砂子、粉煤灰混合土铺筑。施工队还为主干道两侧的农户无偿提供2袋水泥,搭建自家的小桥。富强村有村民154户,其中草坯房达84栋,不少已是危房。省墙改办决定每栋房补贴1.6万元,帮助村民建了9栋高效节能房,省经委向农民做出承诺:“明年再建30栋!”
富强村自来水井经过几十年的淤积,水质较差,水量不足,甚至有20多户农民还吃不上水。省煤田地质局承建了自来水改造工程,施工队连续奋战20天,新打了一眼深达104米的深水井,并铺设了管网。望着水龙头里流出的汩汩清水,村民喜笑颜开。
富强村由于经济贫困,多年来村民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去年省造纸工业研究所负责为他们建设文化休闲广场。仅用了38天,一个绿树荫荫、花团锦绣、彩砖铺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出现在村民面前。夏日里,广场上跳舞的、踢毽的、散步的络绎不绝。
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位是发展生产,省经委就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聘请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先后三次到富强村,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纸筒甜菜、白瓜子、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使农民收入达到了3870元。同时,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巩固提高的发展规划,富强村今年农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省经委还计划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帮助村里引进木器厂、多孔砖厂、生态园。
村党支部书记于丕仁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村里也来了不少帮扶工作队,可属这次最实在。他们的帮扶也使村里打开了发展思路,农民不再等靠要,开始在增加收入上琢磨‘道道’。”牡丹江市农委主任刘振国告诉记者,国家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城市反哺农村,而省经委无疑是以工补农的典范。他们去年完成帮建任务11项,共计投入资金277万元,在牡丹江试点村的各级帮建单位中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