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不追求豪华的装修、不追求莺声燕语的服务,只求味美。他们的寻访原则是“老·挤·黑·廉·特”,即小店要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在20年以上),坐落在市井深处,没有豪华的装修,价格低廉,并有着独门的特色美味。
“探食”10年 建俱乐部
石磊是一名建筑工程师。37岁的他已有10多年的“探食”经历,是哈尔滨市“探食族”的一位先驱者,并建立了哈尔滨市×ד黑小吃”俱乐部。“哈尔滨市有许多历史悠久、名不见经传的小吃‘藏’身各处,我想把这些小吃‘挖’出来,就建立了这个俱乐部。”目前,这个俱乐部已有成员近200名。
在俱乐部,石磊经常和“吃友”交流心得,也因此知道了更多“黑小吃”。2004年,他听“吃友”说道外区有家没有招牌的小店,已有近30年的历史,那里的4道菜让人吃过难忘,而且吃一顿饭最多才花30元钱。第二天石磊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了。
在道外区靖宇街和北九道街交叉口处,石磊找到了这家坐落在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式楼房里的小店。小店很小,不到30平方米,仅能摆放4张桌子,每天只做4道菜:坛肉、焖肘子、拍黄瓜、拌干豆腐丝。目前该店还沿袭着祖辈经营店铺的时间,早晨9点钟开门,下午2点钟关店。因为营业时间短,每天都有人排队等候吃饭。
为了“解馋” 宁可站着吃
“所谓的‘黑小吃’并不是指卫生条件差等不正当经营的小吃,他们都有营业执照,只不过他们不重视店面的宣传,而是比较重视味美。”喜欢美食的网友“就是嘴馋”这样说。
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坛肉店是俱乐部里“好吃懒做(网名)”经常光顾的店。“这里的坛肉堪称一绝。肉滑而不腻,吃完后感觉香味还在唇齿之间萦绕。他家客人多地方小,有的时候我只能把坛肉放在门旁的冰柜上,站着吃。”
“好吃懒做”说:“我原来是因为喜欢‘吃’才参加俱乐部的。加入后,听俱乐部的人说起了‘黑小吃’,也和‘吃友’们一起去吃过,果然不错,花钱不多,却吃到了很多好吃的。”
挖掘本土饮食特色
“探询‘黑小吃’并不仅仅是因为解馋,更重要的是挖掘一种哈尔滨本土的饮食特色。”“吃也要吃出文化(网名)”这样说。
“兰州有拉面,陕西有肉夹馍,云南有荷叶饭,哈尔滨有坛肉。哈尔滨满大街的坛肉店都打着‘老道外’的名号,味道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找哈尔滨的特色坛肉而加入俱乐部的“吃也要吃出文化”现在已经在道外区找到了近10家特色坛肉店,并把每个店都拍了照片。现在,“吃也要吃出文化”的外地朋友来哈尔滨已经不去吃那些大酒店了,而是点名要吃“黑小吃”的坛肉。百元以内,朋友们却相聚甚欢,吃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