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6日电 哈埠裘皮市场暖冬遇“冷”,实际价格涨二成,销售量降三成,同时高谎价盛行。
日前记者走访哈尔滨市皮草市场发现,裘皮标价普遍虚高,几经打折后的实际售价仍比去年同期涨了二成,同时销售量却降了三成。
据了解,今冬裘皮涨价幅度较大,2006年初售价1.5万元左右的短款裘皮,去年底、今年初涨到近1.8万元,中长款裘皮都涨到了2万元以上。同时其谎价之高令人咂舌,一件普通裘皮标价动辄三四万元。
据一家裘皮经销商介绍,与大商场由物价部门监管使售价透明不同,裘皮都由商家自行定价,卖多卖少全凭一张嘴。由于暖冬,市场竞争空前剧烈,在信息不对等情况下,消费者只愿买折扣大的裘皮,于是商家纷纷标出高谎价,基本上都从3万元起价,快成交时再“大幅让利”。由于价格监管缺失,哈埠裘皮市场普遍呈“高标价、高折扣、同时少人问津”现象。据裘皮行业人士吐露,粗略估计,去冬今春这个皮草销售季节,哈埠销量猛降了三成。
一个裘皮商家老总对记者吐露,裘皮素有“软黄金”之称,是市场上唯一以尺寸大小决定价格的服装。一件中款貂皮要用20张左右母貂皮,或不到20张公貂皮(公貂比母貂体形大)。有摆度的裘皮大衣用料多,筒状大衣用料少,价格应该相差很多。
单张裘皮的成本决定价格。每张200元与500元的貂皮,单从肉眼看就有明显差异。公貂与母貂也有差异,公貂皮板厚实,毛厚而坚挺;母貂皮板薄软,毛短而柔软。进口貂皮主要产地在北欧和北美,国产貂皮主要产地和集散地在河北与浙江,进口貂皮比国产貂皮单张价格高200元以上。制作工艺和品牌也影响价格。在工序中省略一些环节或使用廉价制剂等就降低了成本。而为使穿着流畅、舒适,有时需将一张皮剪成数条后再重新缝合,这比直接用整张皮缝合增加了成本。
裘皮销售主要靠零售商,零售商的利润必然由消费者埋单。当明星为宣传走进了裘皮店,当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随处可见时,这些成本都转嫁给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