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市部分学生上初中改成五四学制 教材衔接问题将妥善解决
2007-03-09 14:11: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耿香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9日电 日前,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向记者反映:从上小学开始,语文和数学一直使用六三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北师大版》)教材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将在今年9月上初中后改用五四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因两套教材没有完全衔接,导致学生课程存在遗漏现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安和恐慌。为此,记者对哈尔滨市部分中小学和有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小学教师:衔接问题并非首现

  哈尔滨市某小学一位副校长告诉记者,课程遗漏问题涉及南岗区今年9月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其中影响最大的课程是数学。六三制《北师大版》和五四制《人教版》教材的难度、习题量都有较大差别,进度相差有一册书。像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有关面积、体积的计算,圆、百分数、比例等内容,在《北师大版》教材中都没有涉及。这样的话,没学过六年级数学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将面临知识盲点。

  其实,在哈尔滨市因选用教材版本不同而出现知识衔接的问题并非这一次。道里区某小学负责教学工作的一位女士透露,有一段时间,根据指示,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材,该校选择了六三学制的《北师大版》教材。课改后,使用效果不是很好,又改用《人教版》教材。目前,该校小学五年级毕业班虽然没有上述的教材问题,但该校三四年级的学生所学的语文和数学却是《北师大版》教材,因而部分学生明年将可能遇到知识盲点的问题。而今年正上一年级的学生,按区里有关要求,数学教材统一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则统一使用《教科版》,这里是否存在问题,有待以后的教育实践。

  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使用现象,该女士坦言:“从教学角度看,确实不好管理。”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对同一学生在同一学科中因小学和初中学习不同版本教材而造成的压力,她表示无奈。

  这位女士说,她自己的孩子也曾遇到类似情况。她的女儿现在上初三,小学时使用《人教版》教材,上初一正好赶上课改,许多学科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教材,到初二,数学、语文改回《人教版》教材。不同版本教材,虽然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在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别。初一时,孩子使用的英语教材《EEC》不是从字母讲起,而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八百个单词和简单的语法知识。学校虽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组织“恶补”,但仍有一些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

  有一位中学老师说,教材出现问题只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是学制改变造成的。《北师大版》教材就是供六三学制使用的,而不是供五四学制的。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就应该考虑它和五四学制的教材不能兼容。他表示,新课改是好事,但对其间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对策。

  教育部门:问题将获妥善解决

  哈尔滨市教育局的有关人士说,出现知识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在新课改时提出的教材“一纲多本,区县选定”和哈尔滨市采用了“五四学制”。课改前,全国通用《人教版》一种教材。教育部于2002年实施课改,其最大特点是允许各地根据地方特点编写适合本地的教材。因此,现在全国除了《人教版》教材外,很多省份按照新课标编制了本省教材。由于《北师大版》教材贴近生活、灵活生动,与《人教版》等教材共同列入目录,供区县自行选定。这就是教育部课改时提出的“一纲多本,区县选定”,区县有权自定教材。为了促进竞争,教育部规定一个城市不允许只选定一套教材。

  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哈尔滨市南岗区率先实行课改,语文、数学等学科率先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一纲多本”很大程度上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但也因此产生另一个结果:教材版本较多,学习进度不统一。2003年9月,哈尔滨市使用的教材打破过去由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模式,转由以区、县为单位从18个版本的教材中自选。2005年3月,教育部将“区县选定”改为“地市选定”。为了全市教学和中考命题,哈尔滨市教育局按要求教材选定由“分权”走向“集权”,将教材选定在一至两个版本以内。

  此外,哈尔滨的城市学校经多年酝酿,选择了“五四学制”,这与全国采用的“六三学制”不同。《北师大版》教材就是按六三学制编的。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针对一些城市采用五四学制的情况而编写了教材。从去年开始,哈尔滨市部分初中换用《人教版》教材。小学用六三学制《北师大版》教材,初中用五四学制《人教版》教材,这才导致数学课程有一册书的内容无法衔接。

  针对知识衔接问题,这位人士表示,请家长们放心,有关教育和教学科研等部门正在反复论证,一定会妥善解决,不会影响学生中考。同时他表示,从今年起,中考命题将不以教学大纲和教材来命题,而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来完成命题,这样将避开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遗漏问题。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