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3·15 “上帝”在节日中学习维权
2007-03-16 10:38:0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董士炀 张非非 刘 韬 杨建平 谭启首 朱晓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一年一度的“3.15”到来,有关部门在中央大街组织了各种宣传活动,然而最受市民欢迎的是真货假货的对比识别,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关注。这些用于真假鉴别展示的商品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消费品或者食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东北网3月16日电  年年3·15,年年消费者扬眉吐气日。小到“十三香”,大到“铝钢窗”,消费者纷纷在3·15宣传活动现场学验真、假货,如今百姓维权意识已经“无死角”。一些厂家的产品号称“管5年”,而不到3年厂家就黄了,这说明有些人见利忘义,消费者的维权路任重道远。而一些聪明商家见“缝”插针学雷锋,别人的“罗烂”它也管,博取好名声的背后,是我们身边的售后服务“缝”太多。事后维权,怎如手握“利器”防陷阱,千余册“居民消费价格指南”被市民索取一空,可见学维权、能维权是当今消费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消费者成熟的证明。

  消费者学验真、假货

  “小小十三香也有假的,如果不是专业人员现场教授识别法,今后还得上当。”昨天,来自道外轩辕小区的孙勇钢,在中央大街3·15宣传活动现场,认真跟工商人员学了几招鉴别真假商品的绝活。

  跟孙勇钢一样,在各类真假商品展示台前都有众多感兴趣的消费者“扎堆儿”。看着自已身边经常吃的猪肉、调料,经常使用的各种日用品,以及装修房子用的铝钢窗、地板,展示出的假货几可乱真,围观的消费者无不睁大眼睛,认真听工商人员点破迷津,为辨别真假商品“扫盲”。

  在道外工商分局摆出的真假货展示台前,拿着“太太乐鸡精”,李女士怎么也看不出真假货区别在哪儿。“真货外包装颜色深,字体清晰,食用无杂味;而假的外包装色淡,印刷模糊,颗粒碎,食用味道不鲜有异味。”经工商人员指点,李女士重新比对,果然识破假货“马脚”。

  为让消费者学会鉴别假货,工商部门把小到牙膏、十三香,大到家用电器、铝钢窗等商品一一搬到宣传活动现场“现身说法”,帮市民提高维权意识。活动当天,数千名消费者在专业人员帮助下学验“真、假货”。

  说“管5年”,厂家黄了咋办?

  昨天在中央大街活动现场,电热水器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为家电类商品投诉之首。

  市民王世伟先生投诉,他家的“法能特”热水器用了不到3年,内胆就漏了。买时厂家促销员说“可以免费维修5年!”内胆漏了后他找到商场请求维修时,被告知工厂黄了,售后服务移交给一个维修中心。王世伟找到那个维修中心,人家却让他掏钱。王世伟觉得被“忽悠”了,并觉得卖热水器的商场应承担责任。消协工作人员告诉王世伟,可以到消协登记,投诉商场。

  据道里区消费者协会杨建辉介绍,电热水器的售后服务投诉量很高。包括不少名牌热水器在内,售后服务都委托给本地维修部,一些维修部为节省人工开支,不多养维修人员,导致热水器出现毛病不能及时维修。

  学雷锋,别人卖的家电也“三包”

  昨天在中央大街活动现场,不少关于家电的投诉都属“陈年积案”,迟迟得不到解决。哈尔滨市一家家电商场见缝插针学雷锋,联手市消协承诺:过去一年之内全市卖的所有家电,出现“后患”没人管的,不管谁卖的,这家商场都按照“三包”法规的相关规定“修、换、赔”。

  双城市水泉乡大德村农民赵成新2006年11月在秋林公司买了一台“康佳洁霸洗衣机”,才用了一个月,甩干桶电机就烧了。联系商场,商场要他自己老远把洗衣机送到哈市来检修。燎原街15号居民李亚琴在家乐福西大直街店买了“半球牌”电饭煲,没用多久电路板烧了,找商场多次也得不到解决。

  针对双城市农民赵成新、燎原街居民李亚琴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市消协人员表示,已委托正阳家电商场按照“三包”法规的相关规定,尽快妥善处理。

  市民携“存货”辨真假

  昨天上午,中央大街上真假商品对比展台、假货曝光台最招人,不少市民提着高档烟酒、化妆品、名牌服装等家中“存货”,请执法人员现场帮忙鉴别真假,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当场就给出了答案。见此,不少市民感叹:识别假货,非得等到“3·15”吗?如果平时也能得到答案该多好。

  在道里工商分局假货曝光台前,孙大妈拎来家藏10多年的五粮液、茅台,商标科董旭滨帮大妈仔细鉴别后确定,这两瓶酒都是真的。孙大妈说,酒是以前别人送的,这些年假货多,这两瓶酒不敢喝,也不敢送人,这回可放心了。

  围观市民讲,平时求证商品真假不知该找谁,只能自学些粗浅的鉴别知识。既然执法人员识别假货不费吹灰之力,何不常年设立这样一个服务窗口,既帮市民忙,还能及时获得打假线索。

  维权法规成“抢手货”

  昨天,千余册“居民消费价格指南”不到半小时就被市民索取一空,各类法规手册成了最受欢迎的“抢手货”。市民意识到,遭到侵权后再维权,不如学习法规、了解政策,提前防范各类消费陷阱。

  记者在中央大街看到,物价局、药监局、工商局各展台前都围满了市民,市民争相索取各类维权法规。道里区孙女士在领取了一本“居民消费价格指南”后告诉记者:“该交什么费,这上面都写明白了,以后再也不怕乱收费的了。”她说,以前因为不懂政策法规经常上当,掉进过各类消费陷阱,今天领取了各部门的有关消费法规手册,以后就能辨别消费陷阱了。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带去的1000余本“居民消费价格指南”不到半个小时就被领没了,这上面包含了9大类涉及市民生活的各种交费项目,掌握了这些,市民可主动防范自身权益不被侵害。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