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奶业是我省农业的一面旗帜,是我省畜牧业的优势所在和重要支柱。目前,国人所饮用的每五杯牛奶中就有一杯来自我省。奶业的发展,对促进我省农民增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样一个优势产业,自“十五”期间出现高速发展后,而今却出现了较大范围、较大幅度的波动,养殖效益、奶牛价格大幅滑落,无论生产还是加工都挑战重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奶农和牛场的养殖积极性受挫,养殖水平仍有继续下滑趋势。
纵观一个产业,盛衰有变本属正常。当前奶业的变化,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调整的转型表现。基于我省特有的自然和产业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黑龙江奶牛及奶业定会战胜挑战,实现更大发展。但在当前,深入分析奶业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拿出有效应对措施,无疑是保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必要前提。
奶牛养殖现状:
“家有一头牛,吃穿不用愁;家有十头牛,住上小洋楼。”这曾经是我省养牛户奔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受市场奶价和养殖成本牵连,如今,我省奶牛养殖效益连年递减,养一头母牛的效益由最高时的3000多元直落到1000元左右;奶牛价格也从2003年、2004年的每头1.6~1.8万元,陡然降至如今的每头六七千元,且出现有价无市现象。〈〈〈详细
出路:
奶业竞争急待“精”
由于养殖水平的差异,在我省,同样品种奶牛单产相差一倍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样品种的“黑白花”,在大庆庆新牧场能产8吨奶,但在很多其他地方,也就产4吨左右。还有,海林农场的3000头纯种澳大利亚奶牛,平均单产7吨。因奶质好全部被蒙牛集团包销,每公斤价格高达2.3元,比普通鲜奶高六七角钱!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标准化饲养是提高奶牛产业竞争里的核心环节。把当前奶牛业转型的危机变成产业发展的转机也就在这里。
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祖伟说,我们建议各地积极引导农民,借当前牛价低之机把牛群结构调优,淘汰老弱病及品种不好的牛,更为重要的是把饲养科学化。对此,奶农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建议统一饲料价格,严把质量关,清理杂牌饲料厂,减少劣质饲料给奶牛造成的危害。
令人欣慰的是,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记者从省畜牧局了解到,他们已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全省奶业发展研讨会;并初步确定了推进我省奶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载体,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做到“五良”,即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管相配套,特别要加大全混日粮、优质青贮、疫病防控、遗传改良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建设,让优势产业真正成为白金产业。考虑到从业者素质、投入能力、管理成本以及防疫需要等因素,将把推广重点放在20~50头规模的家庭牧场、股份制牧场或集约经营的养殖小区上,逐步淘汰散养、低产户。
典型:奶牛单产单产从3.5吨提高到5.3吨大庆市奶牛以质取胜
奶业加工现状及出路:
根在龙头扭转局面盼保护价出笼
采访中,几乎所有被访企业负责人都非常看重与奶农建立稳定、和谐的互惠关系,并直言没有奶牛养殖业的支撑,企业就无法生存。然而,另一方面,养牛者却流露出对加工龙头的不满———“饲料价格噌噌涨,可奶价就是不见涨!”“每到夏、秋产奶旺季,交奶就困难了!”
记者从省畜牧局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始终在1.6~1.7元之间徘徊,波动幅度很小;相比之下,饲料价格却大幅上涨,饲养成本平均每年上涨10%左右,远高于奶价涨幅。这是引发当前产业发展速度放缓的一个直接原因。
采访中,被访企业多表示“近两年也调过奶价”,如2006年每公斤上调7分钱、2007年1月又上调了5分钱。完达山乳业奶源部部长肖洪亮说,“企业要保住现有市场份额,就不敢擅自提价,控制奶价也是无奈之举。”
畜牧专家及一些业内人士更倾向“先保奶农利益”。他们建议,奶价应像种子、化肥等产品一样,实行政府指导价,制定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建立抵御市场风险应急预案制;当奶价突破最高限价或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启动应急预案,财政拿资金直补企业或奶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