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8日电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泰来大兴镇地处嫩江流域,江河水资源丰富;部分耕地低洼易涝,宜于发展水稻生产;水稻比较效益高;农民种稻有经验。
在市场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碰撞中,“旱改水”成为“新生儿”。
大兴镇统一规划,落实责任目标。制定《大兴镇水稻发展五年(2004—2008年)规划》,“旱改水”,是其中的精髓。这是一条“以稻治涝、以稻兴镇富民”路。
接着,出台《“旱改水”工程考核办法》。“旱改水”任务完成情况与镇干部奖金及使用挂钩、与村干部结构工资挂钩,列入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
如此一来,从上到下“抡圆了劲”,帮农民“爬好‘旱改水’的坡”。
“旱改水”,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让“顺垄沟捡豆包”的“旱鸭子”,“下水”了。
2006年,全镇水田面积发展到15.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6.4%,占易涝地面积的73%。
“三点法”解决旱改水资金
“旱改水”,可不是“嘴上会气”的事。资金,需要大笔。
科学合理筹资。坚持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投入上,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大主意”农民自己拿,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政府办实事,群众“不起刺”。两年来,全镇通过“一事一议”共筹集农田基本建设用工18万多个、车工4万余个,没一声“怨言”。新建泵站5处,新修渠系92公里,整修“旱改水”农田道路23公里,在“整个浪”的工作中,受益户的劲头,“像春风扑面,挡也挡不住”。
“旱改水”基础工程投入,大兴镇采取“三点法”:农户和泵站户自筹一点、政府扶持一点、贷款解决一点,共筹集资金958万元。科技助推“旱改水”
科技,是“旱改水”的强力“助推器”,消除了农民的疑虑,改选地块的产量、效益保障等等问题。2006年,全镇当年新改水田3.1万亩,平均亩产1000斤,纯收入2170万元。与易涝地块旱田比,多收入1767万元,亩均增收570元。
新风村,去年有43户农户“旱改水”1500亩,人均增收4400多元。没改的,内涝严重,农田接近绝产。受灾户,“大腿拍紫了,肠子悔青了”。
“旱改水”的农户高兴地说,咱这水,绝对是“幸福水”。
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3137元,比2003年增长183.9%。
如今大兴,已是“迎来‘福水’换人间”。
记者手记
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优势产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泰来县大兴镇抓住落实惠农政策之机,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行“旱改水”,走出了一条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结构调整之路,使全镇呈现出种植结构趋于优化和稳定,产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农民收入增加的良好局面。
“旱改水”,简单的三个字,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透过大兴镇的“旱改水”,可以看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是工作的前提;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是关键;依靠科技支撑,注重质量和效益是核心;尊重农户意愿,调动大多数农民的积极性是基础,得不到农民的认同、支持和广泛的参与,不要说推进“旱改水”,就是实现各项工作目标都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