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排队“抢购”成一景 “大列巴”冰城可以吃的文化
2007-03-30 10:33:5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徐崔巍 李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30日电 “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在哈尔滨很少有食品像秋林“大列巴”那样名扬中外,也很少有食品像“大列巴”那样能够历经百年仍满城飘香。“大列巴”对于这个城市来讲,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形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是我们城市历史的见证。作为“大列巴”制作技术的第三代“掌门人”王立福说,当得知“大列巴”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面包技师们心里的那份高兴与激动,比过大年还强烈。

  在秋林食品厂工作了30年的面包技师王立福告诉记者,“大列巴”在哈尔滨已经有百年历史。哈尔滨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很深,“列巴”是俄语“面包”的意思,“大列巴”是俄罗斯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在哈尔滨的延续和发展。说起“大列巴”在哈尔滨市民心目中的位置,年逾50岁的王立福语气中带着几许自豪:“排长队等着购买新出炉的大列巴,已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与面包不变味道一样,秋林公司面包柜台外排大队的场景,也是几十年不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刚开门营业,就有上百人涌进来,按顺序领取手牌,排长队抢购‘大列巴’。当年还有一位没买到‘大列巴’的市民找到厂领导,恳求特批给他一个‘大列巴’,因为他家有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在病床上特别想吃‘大列巴’。”

  据哈尔滨秋林食品厂副厂长李岩介绍,1953年接管秋林公司时,俄方特意在每个分厂都留下了两名俄方高级技术工人,并配有翻译,专门向中国工人传授制作技艺。当时能吃得起“大列巴”的人,都属于上流社会的成员或是俄国侨民。最初从事制作“大列巴”的面包师,多是来东北闯关东的山东人,由于他们工作吃苦认真,收入也很可观。当时有句顺口溜:“上有天堂,下有列巴郎。大姑娘行三辈子好,才能嫁给列巴郎。”与一般面包不同的是,“大列巴”外壳比较硬,像锅盖一样,但里边比较松软,由啤酒花发酵,在烘烤面包时,先要将硬杂木的木头放入烤炉之中,将炉壁熏出木头的香味,然后再把面包放进炉子里,这样烤出的面包也会有木头的清香。因为是经过3次发酵,所以“大列巴”特别容易消化,吃起来口味独特。其实“大列巴”的正宗吃法是就着苏泊汤,或是在上面抹上一点大马哈鱼子酱,就着“里道斯”红肠,这样吃起来才有异国风味。

责任编辑:雷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