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日电 题:分析新形势探索新思路
矫江
我省有全国最多的耕地,为国家提供最多的商品粮,畜牧养殖业也不落后,但农村人均收入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较发达的传统农业与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的矛盾。即粮食和畜产品生产数量多,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高,县(市)财政状况也不好,乡村村集体积累更少。要改变这种“对国家贡献大、过穷日子”的局面,有必要深入分析我省农村新形势和探索相适应的科学发展新思路。
一、重视大农业,形成农村良性循环经济。
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趋势是:每户生产规模扩大,从业人数减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一般农产品价格增幅有限,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小。仅发展传统农业,农民虽可增收,但政府不能增税,农村经济不能形成良性循环。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指传统农业需要机构、化肥和农药等“产前工业”支撑;农产品又可以作为原料,再发展饮食、化工和制药等“产后工业”。这些相关工业大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政府增税”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农村工业可以容纳剩余劳动力。发展“产前和产后工业”,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二、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
我省是典型的“产品输出型”农业。这与其它地区的“产品依赖型”和“产品自足型”根本不同,生产中更应注意“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需要争取国家出台有利于加速和确保农产品销售的政策,如“稻米产地出口直销权”和“扩大保护价收购品种”等;其次要主动找市场推销,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第三要开拓国内外农产品销售高消费市场,实现农产品大幅度增值。生产经营关键是打造有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商品品牌”。
三、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新思路。
我省土地产出效益较低的粮食生产呈增长趋势,产出效益较高的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发展迟缓,甚至滑坡。这与全国发展趋势是相反的。今后农业生产发展思路应该是:在重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向以产后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农业生产发展。可概括为“抓加工实现产品增值;抓营销拉动结构调整;创品牌拓宽销售市场;建基地生产特色品种”,也可简称为“加工营销带基地”生产战略。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
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应转变为“以发展农村工业为核心,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新思路上来。农村工业包括种植、养殖、林业和矿产等一切资源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相关工业。一切“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环境限制型”等适宜在农村发展的工业都应该大力提倡。农村工业不大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财务状况就不会根本好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难以加快速度。
五、加快发展农村工业的对策。
(一)两条腿走路支撑发展农村工业。大项目要发展,小项目也要高度重视。大项目产值大,效益大,利税多,但一般容纳劳动力少。小项目利税少,小商品,靠大市场也可以获得大效益;关键是小项目容纳劳动力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二)深化资源开发研究引导农村工业。我省是资源生产大省和科技大省。科研单位和大学应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工业研究,要把科研深化到物化成果,这是解决发展农村工业缺少生产项目问题的最主要途径。要大力提倡“资源产业圈”和“大企业产业圈”建设。如何引导科研、资源和农村工业三者紧密结合,加快物化成果研究和转化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后发经济走捷径引进农村工业。要大力提倡“拿来主义”、“替代主义”和“产品外销替代升级”。我省具备资源优势,气候条件适合生产的项目都应大力发展。要倡导根据资源,采取合作、加盟、研发和有目的的派出人员学习等形式创办农村工业。
(四)鼓励打工人员回乡领办农村工业。打工不仅是挣钱,要鼓励和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学到本事回家乡领办企业才是打工的最好效果。
六、其它应该注意的问题。
1、建设农民培训服务新体系。整合分散的科技和教育资源,集中有限的资金,以推广中心为框架,建设农民培训服务新体系和建立内容广泛的逐级培训新机制。
2、发展经济应提倡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和不服输的竞争意识。要让广大群众知道,农村工业项目,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开始生产。
3、重视长远发展规划。大学、科研单位和国家建设的大型企业,应注意科学布局。要与资源和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方向性的大问题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4、发挥专业学会的作用。各种专业学会有促进学科发展、支撑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应从体制改革入手,使专业学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为省农科院总农艺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