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尔滨市发现“一战” “华工”徽章
2007-04-05 13:58:4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华工”徽章
  “华工”护照
  

  东北网4月5日电 近日,一块硬币大小的“华工”徽章及其相关证件被哈尔滨市一市民在家中发现。哈市文物管理站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劳工远赴欧洲战场做工时的标志牌。这也是哈市首次发现这种文物。

  这块“华工”徽章用红铜制成,直径约3厘米,正反两面有人头像和骑马的图案。“华工”徽章保存完好,连绶带也没有损坏。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一块标有编号的铜牌和证明身份的“华工”护照,上面记录着华工的姓名、年龄和身份。在“华工”徽章和证件上还残留着血迹。

  据发现该文物的市民闫先生介绍,近日他在家中收拾柜子时发现了这个徽章。这是他妻子的爷爷孙某留下来的。1917年,孙某曾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华民国招工局报名,远赴法国协助军队作工。1919年,由于身体受伤,孙某被人抬回故乡。

  据哈市博物馆李斌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当时的中国政府站在协约国(英、法、俄)一边,作为参战国虽未派军队参战,却同意英、法、俄三国来中国招募劳工,到欧洲战场去工作。从1916年下半年到1917年下半年,英、法、俄三国,分别从我国招去5万、15万和3万劳工。俄国人把我国劳工从天津、山海关等地运往顿河矿区和欧洲东部战场;英、法从秦皇岛、青岛、上海等地把我国劳工运往法国北部和巴尔干战场。在法国的劳工主要担任后勤劳务,如搬运、装卸、挖壕或在兵工厂劳动。“华工”每天的工钱少得很可怜。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结束,以同盟国战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1920年后,“华工”陆续回国。在哈市被发现的这块“华工”徽章,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能证明这段历史,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本报记者 金雷 文/摄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