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1日电 胜利完成“一五”计划
1953年松江、黑龙江省开始执行国家“一五”计划。1954年8月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后,新的省委、省政府就着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根据国家“一五”计划的统一要求,结合黑龙江省是我国一个新兴工业地区和重要农业地区的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全力发展工业、农业、林业生产,做好一切为生产服务的工作,做好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适应国家计划的要求。
“一五”计划期间,黑龙江省于1956年底提前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任务,全省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的面貌也发生根本改变。
“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开始改变了黑龙江省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为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省国民经济和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向人们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人民摧毁一个剥削和压迫的旧世界,而且还可以领导人民建设一个富强、幸福的新世界。
大兴安岭开发后为国家输出了大量木材。
大兴安岭开发后为国家输出了大量木材。
进军大兴安岭
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就领导、组织了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三上两下站住脚”、“苦战严寒破禁区”的创业历程,艰苦而卓绝,坎坷而辉煌。与此同时,广大开发建设者用青春、血汗乃至生命铸造了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突破高寒禁区”精神。
家庭联产承包
黑龙江省由于各种特殊情况,比之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晚了一至两年。当时认为,黑龙江地多人少、土地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而不适宜一家一户的家庭化经营,因此只在一些地方搞了联产到户、联产到组的改革。强调因地制宜,不强求划一。
1982年1月1日中央下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后,全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年12月24日至25日,省委召开地、市、县委书记会议,指出:无论采取哪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只要群众愿意实行,都要有领导地实行,宜队则队、宜组则组、宜人则人。讲话传达后,广大农民思想解放,干劲倍增,再也不缩手缩脚、观望不前,纷纷实行以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一时被群众称为“开闸放水”。自此,全省粮食增产幅度年年上升,平均递增5.6%,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幅度高出4.69个百分点。
隆隆机声惊醒了沉睡的荒原。
隆隆机声惊醒了沉睡的荒原。
挺进北大荒
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域辽阔,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未开垦荒原,曾被人们称为“北大荒”。北大荒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是生长粮食作物的天然宝地。因此,党中央对它的开发建设十分重视。1947年,解放战争的炮火还硝烟未散,党中央就作出部署,从部队和地方抽调干部,奔赴北大荒,拉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开发“北大荒”是一项艰辛的创业劳动。垦荒大军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继承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的光荣传统,爬冰饮雪、踏泥涉水、劈荆斩棘,克服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垦荒者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垦荒者依靠这种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为开发北大荒奉献了青春年华。
大庆会战时期涌现的“五大标兵”。
大庆会战时期涌现的“五大标兵”。
会战大庆油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决定在东北平原进行石油勘探。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在国庆十周年前夕的1959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境内的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松基三井),喷出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60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的报告》,决定集中力量在黑龙江大庆地区开展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
当时的大庆,青天一顶、草原一片,人烟稀少。在这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会战职工凭着要甩掉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爱国之志;发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计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位高低、不分分内分外、不分前线后方的奉献精神,终于夺得了会战的胜利。
大庆油田的开发成功,一举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了原油产品自给,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同时,会战中逐步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自强、自律、负重、拼搏”的铁人精神,尤如两面光辉的旗帜,激励黑龙江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本版稿件均由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