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2日电 题:不同年代入党三位党员的共同理想
赵德尊:1913年生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曾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太行山六地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东北局秘书长兼农村工作部部长、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中国共产党七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共产党员要有高尚的志趣
采访赵老,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印象最深的不是当天明媚的阳光,而是赵老那一句“共产党员要有高尚的志趣”,以及94岁高龄老人说起入党时的明亮眼神。
赵老说,一个人总是要有点志气,做共产党员就更要有高尚志趣,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战争时期需要夏明翰式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需要志存高远,需要奉献精神。一个人活着要有价值,共产党员的价值就在于要带领人民群众建设富强的国家,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要珍惜自己的荣誉,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不能因为现在工作、生活条件好了,就放松了学习和改造,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受。
对于即将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赵老说,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这些年全省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令人振奋。但黑龙江的发展与南方省市相比还是有差距,要高瞻远瞩,要站在全国的角度,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自己。共产党员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和全省人民一道共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邹月平:1953年生人,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起任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镇万家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起任孙家村党总支书记,省九次党代会代表。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孙家村位于阿城区与原动力区交界处,距市区较远。邹月平198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而到了2006年,拥有3000多人口的孙家村人均年收入已达4650元。
村党总支开展“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后备干部”活动,是邹月平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高招。在万家村党员的带领下,该村先后有3名村民成长为建筑公司的工长、4人成为筑路队技术骨干。兴隆村支部带领村民走出土地,外出承包建筑工程,目前工程队已由最初的五六个人发展到八十多人。党员带头,党员积极分子也不甘落后,村民孟庆伟与科研部门联手培育生产种子,带动全村人从事种子销售,年产值达二三百万元。在党员的引领、带动下,目前孙家村已有800多名劳动力得以转移,比2001年翻了一番。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邹月平的组织下,该村有13名农民党员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在种养植和管理专业学习。为了改善村小学的办学条件,邹月平多方奔走,通过争取市区支持和自筹资金,盖起了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的孙家村小学校,使300多名孩子告别了已属危房的校舍。
生产发展了,孙家村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几年来,他们共投入建设资金700多万元,新修了5公里的水泥路,让村里90%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和红砖路,更有2个村屯全部消灭了土路。
杨雪峰:1975年生人,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技师,2000年入党,26岁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人技师,30岁时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用青春为党旗增光
“党员当然得走在前,干出样了”。话不多的杨雪峰在接受采访时总是问一句答一句,然而,这句话是他脱口而出的。说这话时,一直在搓手的他猛一抬头,眼睛瞪得大大的,显得有些激动。
今年32岁的杨雪峰,一个技校毕业的青年工人,用实际行动和辛勤的汗水,诠释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平凡与不平凡。
这是同事们在厂报上描写杨雪峰工作时的片断:午夜,车间夜班的工人陆续下班了,只有杨雪峰还在机床前紧张地忙碌着。时钟滴答走过,凌晨3点,他熄灭了车间的最后一盏灯,轻轻走出厂房。一盏盏清冷的路灯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11年中,他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而主动加班到凌晨了。杨雪峰说,我是在车间的老党员、老师傅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做个敬业的工人、合格的党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全车间最苦最累的活,他主动请战,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从不讲条件,车间里谁有事,他就主动替班。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年轻的杨雪峰累病了,他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那些日子他每天咳嗽不止,前胸痛得他直不起腰来。可在医院住院期间,他得知车间正在赶制一批急需的部件时,竟然趁着医生不在的时候偷偷溜出医院进了厂,在自己的车床旁干起活来。
“作为党员,我要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更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事尤其是年轻的同志共同进步。”对于即将召开的省十次党代会,杨雪峰满怀希冀,他说,“希望党代会的召开能进一步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让家乡的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