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金牌机车专家”王伟东
2007-04-13 15:26:0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3日电 题:“金牌机车专家”的无悔追求——记哈铁局佳木斯机务段整备车间主任王伟东

工作中的王伟东

  他只是个普通人,却保护着一百多台机车的安全畅通。

  他只是个车间主任,却主持编写了哈尔滨铁路局第一本《内燃机车知识日常学习手册》。

  他接触内燃机车不过几年的光景,就研究发明了东风4型内燃机车全面检查的顺序小线—“伟东线”。

  他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6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知识型职工十佳标兵”。

  他就是哈尔滨机务段佳木斯整备车间主任王伟东。

  专业知识来源于积累

  1988年,已有4年党龄的王伟东从部队转业到哈尔滨铁路局原佳木斯机务段。走上新岗位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钻研业务上。1996年,王伟东站在了局技术表演赛第一名的奖台上。这一年,他考上了蒸汽机车司机;1997年,7131、7132两台内燃机车落户佳木斯机务段,王伟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全段第一批内燃机车司机。

  第一次出乘,7131号机车库内整备作业,怎么提手柄也带不上载、接不上电。机务段的检修人员经过检查,很快就排除了故障。王伟东起初不信:“师傅,我这车出大毛病了,麻烦你再给看看。”“啥大毛病,不就是第四电控接触器的辅助触头虚接吗。”一席话说得王伟东脸腾地红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给自己提出要求:学技术,练“绝活儿”,做一个称职的司机。为了尽快熟悉《电路图》这张天书般的“蜘蛛网”,他包里总是揣着书、带着本,上车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对照,标明具体位置、线号、作用以及技术尺寸要求。《电路图》被王伟东翻了不知多少遍,主触头、动触头、静触头等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对于内燃机车的“脾气秉性”他了如指掌,被誉为“金牌机车专家”。

  机车“110”

  1999年底,有位同事跟王伟东诉苦:“昨天,车坏在道上,硬是找不着故障点。往你家打电话,你不在,急得我没办法。”听后,王伟东想“机车整天在线上跑,发生故障在所难免。一旦发生故障,查不出故障原因,发生机破、机故,这是多大的损失!”王伟东和妻子商量,自费买了部手机。打那时起,这部手机就再也没有关过,最多时一天接到12个求助电话,同事们亲切地称其为“110”。受此启发,原佳木斯机务段设立了专职“110故障信息指挥中心”,王伟东担任第一任指挥员,专门负责解决机车在线上运行遇到的故障难题。

  为了能迅速排除机车故障,王伟东发明了机车“急救箱”。他把机车上的各种管、垫、阀等都归类到机车“急救箱”里,橡胶管、短接铜线等不起眼的应用配件和备品发挥着“药”到“病”除的功效。机车有了“急救箱”,应急机动性能大大提高,仅应用的头一个月,原佳木斯机务段就减少机破事故3件。

  传承是一种美德

  “尖子集团”是原佳木斯分局党委送给王伟东和他的徒弟的美称。2000年初,由王伟东牵头的“尖子集团”正式成立。每天清晨,练习机车检查、给油,上午进行单兵队列训练,下午集中理论学习。回忆起那段日子,宋立刚感慨良多:“那时候,我们每天背《技规》、《操规》、《行规》,甚至包括规章出台的背景。师傅把《电路图》分成50块让我们记,要求我们不但要心中有图,而且要望闻问切诊治有术。”

王伟东(右二)与同事们进行业务探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尖子集团”培养出了身怀绝技的战斗集体:有倒背如流的活规章,拿笔就画、张嘴就来的活《电路图》,有问必答的活故障处理,成为“一口清、难不倒”的拔尖人才。“尖子集团”的接力棒传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已传承到第5代。

  一张旧沙发、一张桌子、两张床、一台电视机———这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哈尔滨机务段佳木斯整备车间主任王伟东的所有家当。

  就是在这种家境中,王伟东自强不息的信念从未动摇过。为练蒸汽机车投炭技术,伟东经常下班后掐着表挥洒板锹,连续14分钟投炭280锹以上;他曾经参加全局司机比赛,获得第一名,被破格聘为正式司机。蒸汽机车改为内燃机车后,王伟东作为技术尖子第一批转包了内燃机车。

机车检查一丝不苟

  王伟东将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技术上,着了魔似地钻进一条条油路、水路、电路里。他家里的墙上四周挂满“电路图”,每天背诵上千个线号,标明具体位置、作用及各种技术尺寸要求,光草稿纸就堆了一大编织袋。王伟东每次出乘回来,都跑到南岔机务段柴油机班和联调组,看实物、问原理、研究构造、向师傅们问个不停。他还自学了《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大学课程和《内燃机原理》等基础理论书籍,记了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拿着电路图上机车,一条线一条线实物对照,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熟悉,机车所有大小部件、线路他都能倒背如流,并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机修“顺口溜”。

  把工作当生命

  佳木斯至哈南第一趟长交路列车开通,王伟东担任列车添乘任务,他连续作业11小时,从佳木斯一直跟到哈南,一干就是十几天。由于过度劳累,伟东腰椎病突发,一头倒在宿舍。添乘的时间又到了,工友们看到他起不来,都劝他马上去医院,他说什么也不肯。他惟一想的是,这趟车必须有人跟。剧烈的疼痛使他难以挪动半步,最后是几个人一起把他架上机车。第二天早上下车时,同事们把王伟东抬进医院。

  王伟东正是凭着这股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连续多年被哈尔滨铁路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先进生产者标兵称号和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称号。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