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工程、活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我省的教育事业取得标志性的进步和成果。
![]() |
东北网4月17日电(记者 吕博)2月25日,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大团村大团逸夫学校学生听到免除学杂费的消息后,高兴地跳了起来。从今年春季起,牡丹江市将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其中,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目前,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部完成了现有11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
据统计,仅实行全省县镇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一项,每年可减轻学生家庭负担3.5亿元,生均减负107元。
近几年,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也成为了历史上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重要时期。
以农村教育为重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005年,全省义务教育投入96.6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42.7亿元,是2000年的2.01倍。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全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投入1.29亿元,省和地方配套共近4亿元,2005年4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哈尔滨、大庆、鸡西等43个县(市、区)的4576所学校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率占全省农村中小学的35%。2006年,继续推进二期工程,在63个县市的3624所学校实施,投入1.19亿元,全省农村中小学受益面达到70%以上。预计2007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危房改造工作,将危房改造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之中。2006年,全省共投入危改资金10.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7.6亿元,地市投入2.6亿元,改造D级危房113.9万平方米,共建设校舍面积120.9万平方米,并落实了2007年以后年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长效保障机制。
不让贫困学生失学 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为了资助更多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2005年,我省的国家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从2001年每学期30万元增加到每学期4150万元。全省各级政府助学金累计达到5.1亿元,共资助贫困学生167.5万人。截至当年底,省内有1132所城市中小学承担了9.74万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保证了困难家庭孩子在各级各类学校就读,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我省按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完成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8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到2007年,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将全员免除杂费,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共向省属高校的近3万名贫困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1亿元,同时,下拨国家和省级高校奖助学金3051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近2万名;下拨中职贫困学生助学金3000万元(含国家拨付2100万元)资助中职贫困学生10725人。
培养高技能人才 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通过转变办学观念,改善办学条件,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学院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招生等办法,扩大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2006年,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年招生已达到52470人,比2001年增长了7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488所,年招生15万人。职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逐步扩大了培训面,年培训规模已经达到300万人次。
全省已经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建立起至少一所职教中心或职业高中。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各院校还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现已达到200多种。其中,一产类占总数的8.85%,二产类占53.4%,三产类占38.8%,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通过实施中、高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培训了机械电子、汽车应用与维修等10大类14万名中级和6万名高级专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