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生命铺就冠军路:追忆短道速滑高级教练孟庆余(下)
2007-04-17 14:25:1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员继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7日电 题:生命铺就冠军路:追忆短道速滑高级教练孟庆余(下)

  严与爱筑就成功

  孟庆余抓训练非常严格,严得不近人情。弟子赵小兵、韩梅回忆说:“一次我俩在训练中装病偷懒,被孟老师发现了,正常训练结束后,他又加罚我们在直径不到两米的圈内练弯道技术,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最后滑得我们晕头转向。当时特恨他,背地里骂他是‘魔鬼教练’。”“孟教练的膝关节有病,还患有风湿,发病时双腿肿得发亮,连穿冰鞋都困难,可他从未因病耽误过一次训练,在队员心目中,他就是个铁人。”弟子张长红告诉记者。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孟庆余像慈父般地关怀爱护每一个弟子。速滑队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生活都很困难。队里经费紧张,为了给小队员们增加营养,提高伙食质量,二十多年来,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都贴补到队里的伙食和为家庭困难的队员承担费用上。“怕影响队员休息,他经常蹲在卫生间里为小队员磨冰刀。孟老师对队员的爱深埋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去年在孟老师生日那天,小队员们捧着生日蛋糕步入餐厅,簇拥着他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时,孟老师顿时哭成了泪人。那天,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醉倒,也是唯一的一次……”赵小兵说不下去了。

  家徒四壁的金牌教练

  走进孟庆余的家,眼前的一切令人难以置信。一位培养了多名世界冠军,身价百万的金牌教练竟然如此贫穷,他的家里除了一兜子的获奖证书和那台看了20多年的14寸电视,再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银行里也没有任何存款。

  “孟庆余因公去世后,我们打开了那个在许多人眼里充满神奇色彩的铁卷柜,里面的遗物令人落泪。柜子上层只有几件破旧的运动服和两双打了补丁的袜子,下层全是修冰刀的工具,还有记得清清楚楚的运动员开销的账本……”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刘凤云含泪告诉记者。

  “33年来,孟庆余把全部精力、心血和爱都献给了速滑事业,很少顾及妻儿老小,他欠家人的太多太多了!老孟不是对家人无情,他是顾不过来呀!33年来,孟庆余率领‘孟家军’共获得世界级金牌117枚,省级、国家级金牌300余枚,10次打破世界纪录。”与孟庆余共事近30年的市体育局竞训科的吴亚军科长深情地说。

  孟庆余和妻子韩平云结婚28年,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足四年,与家人一起过年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妻子两次流产和儿子降生,孟庆余都在带队比赛。儿子在哈尔滨读书三年,孟庆余没有去过学校一次,难怪孩子责怪他:“爸爸心里只有他的队员,没有我和妈妈。”

  去意大利都灵观摩冬奥会,局长伊才波给了他200欧元,他自己一分钱也没舍得花,全给小队员们买了纪念品和巧克力,竟忘了给自己的儿子留一块。

  面对高薪他留在了龙江

  凭着孟庆余在速滑界的名望,完全可以让家人过上富足的日子,一些地方不惜重金想把他从七台河挖走。2002年,曾有人出100万年薪挖他,还有的省市许诺给房子、车子,为其儿子安排工作。金钱和物质都没能打动孟庆余,他留在了七台河,留在了龙江大地,继续实践着冠军梦。

  七台河,一座不知名的小城,因孟庆余而闻名世界,黑龙江的速滑运动也因孟庆余而受到世界的瞩目。孟庆余为我国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他很高的荣誉。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练员、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省十佳公仆、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采访结束时,记者从七台河市委宣传部和体育局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将孟庆余培养冬奥冠军的感人事迹拍成电影《金牌教练》(暂定名),此片已被列为广电总局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点项目。

  在结束采访返回哈市的路上,冬奥会冠军王濛发给恩师的唁电,不时地回响在记者的耳边:“尊敬的孟老师,回忆起和您在一起训练的点点滴滴,眼里噙满了泪水。您这一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我们身上,因为有了您,才有了我这个奥运会冠军。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您就离开了我们……”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