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7日电题: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黑龙江非公有制经济在“腾飞”
记者 杜丽华
![]() |
桦南鸿源米业有限公司厂房 |
![]() |
企业研发及生产车间 |
桦南鸿源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斌这些年可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的“孙斌”绿色大米远销海内外。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孙斌,当年仅靠3万元起家发展绿色农业,几年来企业迅猛发展,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年产值可达五千多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科学谋划并全面实施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步扩大、竞争力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过近几年的有力推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幅度。
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40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税收205亿元,同比增长17.8%。“十五”期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1%,比全省工业高出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比全省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触角已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在服务、建筑、运输、商贸、制造、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已占有相当比重。
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已由以国内市场竞争为主,开始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我省对外贸易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进出口总额85.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6.4%,同比增长49.4%。牡丹江市抓住对俄经贸的有利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非公有制经济完成进出口额59.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5.7%,对俄贸易实现41.2亿美元,占全市对俄贸易的97%。绥芬河龙江商联、华宇工贸集团入围中国进出口500强。佳木斯市进出口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32户,比去年增加24户,实现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占全市的97%。随着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的逐步升级,非公有制经济对俄贸易已由传统的边境贸易向智力、技术、劳务等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商品如服装、鞋类、纺织品的出口比重在下降,农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上升。
近几年来,各地紧紧围绕资源、区位、信息、政策等相对优势,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上项目达到928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01个;项目总投资35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70亿元,利润92亿元,实现税金58亿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已占全省总量的35.5%。由于新建项目步伐加快,骨干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去年年末,全省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180多家。
非公有制经济在总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55.3亿元,同比增长22%。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自建或合办科研机构达38个,开发新产品320项,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145项,有16个项目获得省中小企业科技效益奖,80户企业被评为全省非公有制科技创新先进企业,15家企业获农业部创名牌重点企业称号,五常绿风优质米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五常牌大米、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北大荒牌大米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目前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的。“五常”大米、“飞云”防盗门、“摇篮”乳制品、“古龙”贡米等一批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
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布局上,已由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开始向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并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省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120个,进区企业6000户,基础设施投资达290.1亿元;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56个,集群内的企业达到4256户,年销售收入规模达到219.8亿元。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益逐步显现。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等中心城市利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关政策,依靠经济、技术、资源、信息等优势,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较大、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3市非公有制企业在哈大齐工业走廊落户的项目占全部新建项目的90%以上。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和地方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37.6%,比上年提升了4.6个百分点,其中,七台河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66.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3%;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190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3家,占全省规模企业总数的65.9%。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有效解决了下岗失业职工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就业6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总数的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