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大兴安岭告别“黑色记忆”
2007-04-28 14:42:0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孙英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4月27日电 一片黑色的焦土,一个永恒的记忆。

  1987年5月6日,发生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场特大森林火灾,使4个林业局的104万公顷森林化为一片焦土。这场特大森林火灾,在大兴安岭地区干部群众的头脑中成了一个永恒的“黑色记忆”。

  经过20年的恢复和保护,“5·6”大火火烧迹地上又长起了大片树林,20年前的那片黑色焦土重新被绿色植被覆盖。目前,火烧区恢复面积已超过96万公顷,森林覆被率由1987年火灾后的61.5%提高到现在的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

  在位于西林吉林业局施业区内的“5·6”大火起火处,100多公顷人工林已经拔地而起,平均树高达6米。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过去连一只野兔都很难见到的火烧区,近两年野生动物越来越多,野鸡、野鸭、雪兔、狍子等动物屡见不鲜。

  据营林专家介绍,目前4个林业局火烧迹地上的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等更新林最高的已超过20米,林冠下各种野生植物枝繁叶茂。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基本得到了恢复。

  “5·6”大火火烧迹地的恢复印证了大兴安岭地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火灾过后,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了一整套恢复、更新工作体系,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更新、天然更新、封山育林等多种方式开展火烧迹地更新和生态系统恢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生态建设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森林资源恢复速度进一步加快。

  近20年间,大兴安岭地区不断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了GPS定位跟踪、指挥扑救、火场态势图绘制、火场面积测算等方面的数字化控制和管理,超短波通讯网络覆盖率已达98%。群众的防火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经历过“5·6”大火的林业局,即使是一个小学生也能背出几条常用的防火常识。

  防火措施的加强进一步保护了森林资源。从1988年到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林地过火率由1987年之前22年的年均19‰下降到目前的0.27‰左右。据大兴安岭地区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已增加到76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8.94%。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