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4日电 到南方一些城市出差,经常看到道路上一些交法宣传标语非常耐人寻味,“十次肇事九次快,莫和死神去比赛”、“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中”、“骑车请戴安全帽,流汗总比流血好”、“爱妻爱子爱家庭,无视交规等于零”……在震惊于这些“刺激性”语言的同时,记者也不禁为创造这些句子的人“鼓掌”,他们可谓是“不是文学家,胜似文学家”。那么,哈尔滨情况如何呢?上周,记者沿中山路至红博转盘道,又从霁虹桥三中到秋林果戈里大街走访观察,还真发现了哈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交法宣传口号。
“恐吓”式标语惊现哈市街头
记者发现,从中山路工人文化宫路段往红军街方向行驶,随着车流、人流的骤然密集,标语口号的风格越来越暴戾。
“为走捷径,铤而走险,违反交通法,可能导致您永远回不了家!”这是红博转盘道与东大直街交口、靠近人行道护栏上的一条标语,看后让人心惊肉跳,如果说这段口号的前几句还说得过去的话,最后一句“您永远回不了家”充满刺激的震慑力,恐怕这也是交管部门所要达到的目的。
无独有偶,在红博转盘道向西大直街北方剧场门前,另一条标语不但震撼人心,还有一些“嘲讽”的味道。“此路段易发生交通事故,肇事后离抢救您的医院较近!”这里地处市中心,离省医院(南岗门诊)、医大一院的确都很近,交警部门这句“劝告”和“指点”虽然不错,但是怎么看怎么叫人不舒服。
“肇事后,再好的假肢也没有原装的好,生命就在您的车轮上!”在三中与秋林公司之间的果戈里大街上,这条看后让人不免狐疑,待恍然大悟后又很不是滋味的标语口号赫然跃入眼帘。同上面两条标语一样,这条标语的恐吓意味也十分明显,虽然道理不差,但是其用词、比喻、修辞背后暗含讥讽,都缺乏善意和宽容。
祝福型、对比型、叮嘱型口号
在沿中山路及大直街的各个红绿灯口,都有醒目的标语口号,而且每隔一个路段,口号的语气和内容都有所不同,总体说来是比较和风细雨、温馨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一是祝福型,“遵章是金,平安是福”、“守法的人以教训换血,违法的人以流血换教训”、“遵法出行,平安回家”。二是对比型,“一分钟车祸,一辈子痛苦”、“红灯虽短,人生漫长”。三是叮嘱型,“在路上多一份小心,对生命多一份信心”、“安全来自警惕,你我必须牢记”……这些标语口号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各个路段的红绿灯街口,让人看后不但能明白其中含义,也产生一种踏实、温暖的感觉。这些标语口号与周围的环境搭配相得益彰,如同一道风景,点缀在城市更大的风景之中。
北大学者孔庆东在其著名的《口号万岁》一文中写道:“标语口号,尤其是咱们国粹中的国粹,专门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圣作用。这个奥秘,鲁迅、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老一辈中产阶级革命家早已论述过多次。我老师的老师朱自清先生也说过:‘标语口号既然多而且滥,就不免落套子,就不免公式化,因此让人们觉得没分量,不值钱’(《论标语与口号》)。”可见,标语口号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群众“基础”的,可是如何正确运用标语口号,如何创造出既说明问题又能给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带来美感和启迪,是很讲究的、不能信手涂鸦。
一半是借鉴,一半是原创
针对哈市路上交通口号泛滥的现象,交警部门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哈市的这些宣传标语,也是从国内的其它城市借鉴和学习来的,尤其是2004年,有关人士去青岛学习,对那里的标语口号比较感兴趣,并引进借鉴了不少。近年来,随着交法宣传的不断深化,交警部门自己也“创造”了不少言简意赅的警示性口号,实际效果也比较满意。今后也将不断创新,做到常换常新,常抓不懈。
记者有些疑惑,如何才能检验出哪些口号是好?若论给人怵目惊心、一目了然的效果,那些“回不了家”,“送医院”、“安假肢”的标语口号效果肯定最好,可其不可避免附带上的讽刺、挖苦,甚至诅咒,是不是有违和谐社会的建设宗旨呢?
记者也就街上的交法宣传标语口号采访了几位司机朋友,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很少注意到这些标语,开车除了看道、看前面的车,最关心的就是看那些交通标志,谁还有功夫分心去看那些空洞甚至吓人的标语?如此说来,有关部门所说的宣传效果就要打一些折扣了。记者的另一种担心是,街上的这些标语口号,是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第一“老师”,当他们看懂这些、然后把它们用到生活中、用到别人身上,并以此为荣、为乐,甚至为美时,我们的心中是否有所愧疚呢?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摘自:《黑龙江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