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4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为《改革需要这股劲》。全文如下:
纵观清河的改革,从头至尾透着一股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看准了就大刀阔斧付诸行动的精神头。
目前我国的森工管理体制是为适应单一的木材生产而形成的,随着林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性障碍日趋显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是林区各项改革的重点、难点,更是关节点。实现这种突破,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一定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看准了就干,必须要拿出点魄力来。清河林业局在全省森工系统中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人大依法授权,政府依法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建立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清河模式,与吉林模式、伊春模式一道被国家林业局并称为国有林区改革的三大模式。改革措施每一项都需要承担风险,都需要精心谋划。面对困难与压力,清河林业局着眼全局,创新模式,深化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着眼长远,科学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着眼发展,推动转型,促进林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眼民生,为民造福,努力构建和谐林区,凭着这股可贵的精神头,闯出了一条符合省情、林情、森工实际的健康发展之路。
当然,改革仅凭一种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依托,决不能蛮干。就一项重大改革而言,做到求真务实必须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清河人认识到,国家林业政策千条、万条,不外乎两条:山绿,民富。吃透了这个上情,紧紧抓住这两条,改革才改到了点子上。了解下情,才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清河的改革才步步为营,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