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电 “全球可供工业化开采的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已不在地下,而是以废旧物资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来我省作报告,阐述他对发展再制造工程,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思想、新观点。徐滨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传统看来已报废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高技术手段再制造,变废为宝成为新产品。黑龙江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再制造这一新兴产业潜力巨大。
循环经济借力再制造
有专家指出,若今后仍沿用传统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那么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资源消耗也要翻一番,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徐滨士认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徐滨士说,在我们的周围,很少有人注意到,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使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高达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不仅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也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而再制造工程是废旧装备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它针对损坏或报废的零部件,采用高新表面工程、快速成形等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品,从而实现废旧产品的循环再生。
以再制造机电产品为例,其成本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减少6~10万吨垃圾处理量。因此,再制造是一个资源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环保作用突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和新兴产业。
再制造工程商机无限
“目前,全球惟一在增长,俯拾皆是、成本低廉的‘富矿’是废旧物资,它迟早会取代地下矿藏资源。”徐滨士的话令人深思。以报废汽车再制造为例,到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500万辆,且每年报废的汽车将超过200万辆,若报废车辆的30%用于再制造,则年均销售额可创360亿元,回收附加值490亿元,解决就业18万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万吨。
徐滨士说,再制造、再生资源是前景广阔的大产业,很多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并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再制造产业群。其中,美国科特彼勒公司在美国、英国、中国等7个国家建立了14个再制造工厂,年产值超过15亿美元;而德国大众公司由于近年在再制造中应用了高技术,其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目前全球有7.3万余家再制造企业,预计到2010年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规模可达1.8万亿美元。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再制造工程,也将创造出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商机。
黑龙江发展再制造潜力巨大
作为哈尔滨走出去的院士,徐滨士对黑龙江关注颇多。他说,黑龙江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工业积累,在很多领域都有相当好的基础,发展再制造工程很有优势,黑龙江应用高科技推动工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黑龙江目前还没有再制造企业。但可喜的是,已有企业认识到再制造的意义。徐滨士说,大庆油田过去通过注水挤迫石油抽出,现在则用灌注化学物质抽取,由此产生一个严峻的问题,油井、油泵等主要采油装备被严重腐蚀,装备使用年限大大缩短,若更新费用高昂。大庆油田有意与他合作研究,利用再制造技术,提升采油装备的抗腐蚀性能。他胸有成竹地说,经高技术再制造的设备装备,在腐蚀条件下也可比无腐蚀的使用寿命更长。
徐滨士说,再制造工程的范围相当广泛,汽车零部件、机床加工设备、医疗器械、电机、彩电、打印机,甚至电子元件、手机等都能通过再制造进行循环再利用。黑龙江企业应抓住这一新机遇,结合本地特点,加快研究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的通用技术、关键技术和升级再制造的工艺过程,并使之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