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说明】公车假期在旅游景区扎堆已司空见惯。 |
||
|
||
【图片说明】公车私用,犹抱琵琶半遮面。 |
东北网5月21日电 据有关资料,2004年我国至少有公车(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00多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近两年公车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公车消费之高,致使财政负担沉重。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营成本为8000元左右,而公车则高达5万多元,公车每公里实际运营成本是同类型出租车的6倍多,而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却为公车的5倍,反差悬殊。导致公车运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防不胜防、屡禁难止的公车私用现象。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已是普遍的现象。
近两年各地为加强公车廉政建设,抑制“车轮腐败”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为国家公车改革试点之一的黑龙江省一些地区也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其中哈尔滨松北区在公车制度改革上做了大胆尝试。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如何能全面有效地消除公车浪费、公车私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他山之石
南京事业单位配备和更新车辆的价格不得超过20万元,排气量不得超过2.0升。
甘肃除规定各地区各单位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车辆管理制度,对所有车辆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实行车辆管理责任制,禁止私自开车回家或在外停放外,还必须对如何监督作出具体规定。如聘请新闻媒体进行督查等。
鞍山市政府采购部门确定15家定点维修企业,并在质量、服务、价格等十个方面作出严格要求,有效堵住公车维修的黑洞。
齐齐哈尔继几年前对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用车制度进行改革后,再对市级领导用车制度进行改革:35台市级领导公务用车拍卖,拍卖所得全部上缴财政。市级领导不再配备专车后,改为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通勤费用。市级领导如果要买车,可以提前支取5年的交通补助,原来的司机转岗或自谋职业。据估算,这项改革每年可为齐齐哈尔市级财政节约300万元。
宁夏出台的《严禁领导干部驾驶公车的规定》,对全区党政机关公车实行统一标识制度,将全区1700余辆挂“宁0”专段民用号牌的车辆全部换成地方号牌,取消了特权车。
公车长假不得闲 一溜黑烟多少钱
政府部门有这样的规定,“长假期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车除值班车辆外一律入库封存,严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单位公车驾驶人员私自驾驶公车从事个人活动”。但“五一”长假期间,记者多处走访看到,许多公车并没有因此闲着:
———长假后公车大举返城。7日下午,瓦盆窑收费站。记者观察发现,进入城区的本地牌照车辆居多,其中不乏公家牌照的车辆。在进城车辆较多的一时间段内,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几乎每3台进城的中小机动车中就有一台公车的身影。记者从其他收费站了解到,7日当天返城车辆比往日明显增多,多是节前出游,此时集中返城,其中公车占很大比例。至于公车长假期间是为公还是为私,记者不得而知。有收费站工作人员说,一看车上坐的人就能看出来,拖家带口的,还能是出去工作?
———钓鱼场长假公车大聚会。长假期间,市郊周边大大小小的钓鱼场无不生意火爆。记者在松北区、道外区的几处钓鱼场看到,停车场内车辆多以高档轿车为主,其中公家牌照的车辆占了一大半。在民主乡一处钓鱼场,几家单位的司机围在一起打扑克,记者问为何不钓鱼?其中一人说,那是领导的事,太费了。
———旅游区公车找不到停车位。3日,文化公园外车满为患,周边的停车场大都车位紧张,不少车辆只得一溜停在马路边上。在这些载着家人、孩子来公园游玩的车辆中,记者粗略统计,公家牌照的车达数十辆。据一停车场看车人讲,前两天来这儿玩的人更多,不少公车都不进停车场,就在道边停着。4日,太阳岛公园前,几处停车场都停满了大小车辆,其中不乏黑AE、黑AG、黑AD、黑AB、黑A91、黑A92、黑A93等字头牌照的公车身影。7日已是长假最后一天,当天天气并不算好,记者在位于阿城界内的动物园看到,这里停放的百余辆汽车中,公车仍占了十分之一。
大笔钱被卷入公车车轮之下
哈市某单位一财务人员透露,他们单位不过30多人,可公车(几名领导专车及通勤用车)却达7辆之多,按每台公车每年平均消费7万元,比他们全体职工半年的工资还要多。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每年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如此高额的成本是普通私家车的数倍,甚至远远高于整天轮子不停转的出租车。那么纳税人的钱是怎么被无形地卷入滚滚车轮之下的呢?
公车上路,油钱公家拿;公车出城,路费公家掏;公车违章,公家交罚款;公车肇事,公家付赔偿……公务用车公家埋单无可厚菲,可在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谁又能把公车公用和私用分得清楚明白呢?一单位的小车司机坦言:“公车如果能一半用在办公上就已经不错了。谁家没有个大事小情,谁还没有几个亲戚朋友,自己不就是个开车的司机,不就这么点方便条件吗?”他告诉记者,除了日常正常办公出车、领导用车,这车跟自家车没什么区别,有时还能抽空干点私活,好处是自己的,花销则是公家的。
如今,公车私用现象早让人见怪不怪,而不少官员更把开公车当成了一种“时尚”,会开不会开的、有证没证的都照开不误,以至于近年来官员开公车发生的肇事事件不断发生。虽然官员开车一般都是办私事,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都能凭借手中的权力、个人的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至于责任更是没人追究,造成的损失则全部由单位“买单”。前段时间,记者接到一起医疗纠纷的投诉:几年前林先生在回家路上被一辆违章行驶的公车撞成重伤,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该单位领导)态度非常积极,表示“私了”。几年来,他治病已花了几十万元,虽然现在还需继续医治,可如此高额的医疗费用和相应赔偿,这家肇事单位从来就没有拖欠过分文。
“五一”长假期间,酒后驾车肇事事故不少,记者到哈尔滨市汽车维修点比较集中的南岗区宣化街和道里区建国街附近的汽车修理网点进行了走访调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来这里等待修理的汽车中,不少车的牌照都被报纸挡了起来。一维修部的负责人透露,这些挡住车牌的大都是公车,因为过节期间比较敏感,按照客户的要求在维修的时候,都将车牌遮住。记者注意到,这些公车通常都是些撞伤保险杠、车体被刮伤等小毛病,可维修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在随机走访的10家维修站中,记者看到遮上牌照的公家车辆达到10多辆,占全部维修车辆的三成以上。
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一向是公车维修管理的“盲点”。由于监管不力,幕后操作几乎成了半公开现象,诸如到处乱修、可不修的车辆也去修、少修多报等,维修厂家则采取多开发票、给修车人小恩小惠甚至故意留下隐患等手段拉回头客。一些主管部门或司机借公车发私财,选择汽修公司时,哪家有回扣去哪家,哪家给得多去哪家。哈尔滨市某单位一辆公车一年的维修费用曾出现10万元的“天价”。
松北经验
松北区在哈尔滨市率先实行公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显著,不仅有转变作风和提高效率之功,还有节省开支及抑制腐败之效。经新华社报道后,松北经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松北区全区面积736平方公里,2004年新区成立后交通问题突显。按规定,全区可配置车辆100多台,需要一次性投入费用近千万元。不仅如此,每台车人员工资加上维修、保险等各种费用,一年超过7万元,公车总费用年支出700余万元。松北新区的干部是从全市各区抽调来的,绝大部分住在老城区,上班倒两三次车的不在少数,早八点半上班,家远的6点多就要出门。日常加班赶不上公交车,出租车费用少的三四十元,多的七八十元。这样的出行条件,公车私用在所难免。
集体、个人的这两笔账,坚定了区委区政府车改的决心,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6月,松北区对处级以下干部实行公务用车改革,共有22个区直部门、12个事业单位、2个乡镇和太阳岛管理局取消了公务用车,涉及干部职工近400人。车改两年后,区财政局长算了一笔账:全区每年车补支出428万元,比不进行车改减少支出349万元,两年省了700万元。
对于车管人员来说,过去管车最头疼的就是修车黑洞和车辆肇事等问题,耗费财力、人力,还往往留下后遗症。现在,这些烦恼已经随着公车改革一起消失了。
松北的车改干净、彻底,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屁股底下一幢楼”的“车轮腐败”问题在松北已从源头上杜绝。在区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联合检查中,至今没有发现一起权力部门到企事业单位报销涉车费用等违纪问题。
松北车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两年过去了,效果如何?黑龙江省委财经办调研组点评松北的发展是两年干了十年的活:城市建设由泄洪区变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区;财政收入由全市8区倒数第一跃升为前三名;政治方面成为哈尔滨市新的行政中心。
松北论面积是哈尔滨老城区的1.5倍,但全区所有单位行政编制却总计只有140人,小政府大发展,车改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保证。2005年,区委区政府下发了两个不同寻常的文件,一是强制职工休周六,一个是强制职工休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日。
车管部门过去最头疼的就是有多少车也不够用,经常有部门因为排不上车耽误工作。尤其是节假日加班加点,江南江北车接车送,一半时间搭在路上,确实是劳民伤财。现在好了,科学合理的车补方案和严格的工作业绩考核,鼓励机关干部自愿买车并且舍得“私车公用”。工作人员下基层开车就走已成习惯。招商局长自豪地说,别看自己的“坐驾”只有十来万元,但接待的投资商可个个都是大老板。
财政局长邹禹总结车改在本部门有“三赢”:明补代替了“无底洞”,节省资金;省却了财务部门大量有关车辆使用的票据核算等工作,节省人力;会计出纳跑银行不再等靠公车,提高效率。
公车改革任重道远
虽然公车改革利民利国早已成为各方共识,可真正要落在实处却阻碍重重。在走访中,提及减少或取消公务用车,很多单位领导及小车司机大都闻之色变,这些坐惯了、开惯了公家车的“官员”对公车改革抵触情绪颇大。
两年前,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就开始谋划全市公车改革的相应举措,可直到今天公车改革还在“计划”未见行动,可见要对现有公车体制“下刀”的难度之大。当然,公车改革毕竟是一个涉及面广、内情又十分复杂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在公车改革没有到位阶段,从制度上对于私开公车、公车私用问题进行严格限制显得十分必要。
据悉,目前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作为改革试点之一,黑龙江省的一些地区已开始采取措施并作出一些有益尝试,初见成效。哈尔滨市政府采购办举行了自我国车险费率改革以来,市直单位机动车辆保险首次公开招标大会,确定了人保财险、平安等4家保险公司为哈尔滨市公车的定点投保单位。通过竞标不但费率及服务透明、公开,更使保险费率得以大幅下降,可直接节省市财政支出达百万元以上。
针对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效率低下、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屡禁不止等问题,有关人士指出,经过几年实践,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做法有: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补贴金额可根据职务、级别或工作需要核定发放;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组建公车出租公司,按企业模式运营管理,向公务人员按职务、级别和工作需要发放公车券,超额自负;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由政府引导,成立专门的出租汽车公司,保障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需要等。
专家认为,继去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将通讯费用补贴“暗转明”之后,公车制度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标志着我国公务消费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消费活动,正逐渐走到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