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财政输血新政策频频出台 我省县乡钱袋不再空空荡荡
2007-05-23 08:47: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申宪武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3日电 题:财政输血新政策频频出台——我省县乡钱袋不再空空荡荡

  前些年,我们的耳边经常传来令人沮丧的消息:某某县政府职员几个月没开支了;某某乡拖欠民办教师工资了。

  “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借新债还旧债,债债难清”是那一段时间我省部分县乡财政状况的写照。一段时间来,保不了“吃饭”,保不了工资,支持经济社会建设更是无从谈起。1999年,全省共有国家级贫困开发重点县11个、省级贫困开发重点县5个,16个财政补贴县,10个财政赤字县,13个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不足5000万元,人均财力平均9000元。到1999年底,全省县级财政滚存赤字达1.2亿元。

  2000年,我省开始实施县级财源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到5年时间把县级财源建设搞上去,彻底改变县级财政的困难状况,从那时起,发展县域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时至今日,我省累计筹集16.8亿元资金,支持了1322个县级重点财源建设项目,其中993个项目已达产,年实现税金32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大项目拉动,使我省一些穷县直起了腰杆,放开手脚谋求发展。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省财政厅成立了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和省委组织部共同建立了县级财源建设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将财源建设绩效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提拔重用结合起来考评。各县(市)也把财源建设指标纳入考核干部的主要内容。对被评为全省财源建设先进县(市)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并由省政府按每个先进县(市)200万元,每个达标县(市)1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自2001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1亿元。

  通过强力推进财源建设,从2001年到2006年,全省县(市)财政收入年增长率逐年提高,分别为5.3%、7.5%、8.5%、14.7%、18.6%升至19.4%,2006年为10年来最高增幅;县(市)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由不足9000元升至2.6万元;17个原来只发四项基本工资的县(市)全部按国家规定项目和标准发放,18个县乡工资发放不同步的实现了同步,77个市县全部兑现了省政府统一规定的津补贴政策,呈现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级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

  “奖勤”,更新县乡理财观

  能干活的孩子多受益

  国家和省两级“三奖一补”政策,两年兑现奖补资金5.4亿元,巴彦一个县就多得财力5000万元。

  在省财政厅,记者见到了一个特殊的排行榜,它不是人们所熟悉的GDP,而是我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全省县市税收增量返还数额的排位,最高的县返还数额达到1亿多元,最少的仅为百万元,不仅税收增量部分返还,而且还对招商引资和综合绩效评价等方面做得好的县进行实打实的奖励。

  2005年,国家实施了“三奖一补”政策。“三奖一补”政策的出台,对产粮大县众多的我省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发展县域经济的难得机遇。2005、2006两年,对中央财政分配的26.3亿元奖补资金全部核发给县(市),省财政按国家测算标准不做调整,将资金全部核拨给县(市)。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财政支出顺序,安排支出,确保“三奖一补”资金用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上。同时,结合贯彻国家“三奖一补”政策,省财政也实行了省对下的“三奖一补”,近两年,共兑现奖补资金5.4亿元,加大了对县乡的支持力度。巴彦县是我省“三奖一补”受益最大县之一,两年多得财力5000万元。

  与此同时,省财政规范转移支付,为县域经济“造血”。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一定三年不变政策。2004至2006年三年间,共向县(市)倾斜财力75.9亿元,平均每个县(市)1.2亿元。从2007年开始,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补助额度继续保持三年稳定不变,不因各县(市)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省财政厅有关人士说,这项政策是延续政策,告诉各县(市)尽管增收节支,财政不会因为你财政增收了,就改变一般性转移支付额度,目的就是要让县(市)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据省财政厅预算处介绍,2003年,省政府还下发文件,在老政策基础上提高了省对县(市)税收增量返还比例,绥芬河成为我省此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仅2003年至2005年就新增财力1.5亿元。从2006年起,再次提高这一比例,新的税收返还政策,全省各县(市)共受益5亿元。2006年,省财政又出台了扩大享受营业税超基数返还优惠政策范围。从“十弱县”扩大到对所有县(市)(不包括哈尔滨市所辖县)上划省级营业税,均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省对县(市)年终结算时全额予以返还。此次所有县实施该政策后,县级每年将多得财力1亿元。

  “三奖一补”政策、税收增量返还政策、招商引资激励和扶持政策、贷款奖励机制、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优秀人才奖、财源建设考核评比奖励……实际上,在我省财政的许多领域,都体现了激励的政策取向。

  “这些年,我们结合我省实际,建立了保运转、重激励、促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有效解决了县乡财政困难。这样的‘单’财政愿意‘埋’。”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这样说。“激励”政策取向调动县乡积极性

  宾县两年拿到1.1亿元奖励资金,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以往,谈到县乡财政困难,基层同志时常抱怨收入被拿走的太多,县级财力“贫血”。虽然省对县也有转移支付、专项等资金补助,但传统的转移支付并不能体现增收多、实惠就多的取向,相反,财政状况好的县,在算账时往往还会“吃亏”。也正因如此,大家争先恐后要戴贫困县的“帽子”。而实施三奖一补、增量返还以及诸多激励、奖励政策后,等于是在不改变现有财政分配格局的情况下,工作越好,增收越多,留下和得到的也就越多。这对调动县级积极性的作用不言而喻。

  富锦县二龙山小学张老师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的工资已经比过去涨了二三倍,能挣到1000多元了,还能按月足额发放,到时候拿着本就上银行刷卡了。”

  财政政策资金的倾力支持,让我省的县乡放开了手脚。县里过去主要研究吃饭,现在变为集中精力琢磨发展。

  宾县财政局长王玉申告诉记者:“我们认识到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不是对县(市)保姆式的扶贫,而是谁干事支持谁!现在就得琢磨如何发展,培养新财源,涵养老财源。”如今,这个县吸引了许多客商前来洽谈,新开工的项目也一个接一个。自2003年以来,仅县级财政就投入宾西开发区资金1亿元,目前在开发区建成投产的企业已逾百户。2005年中央出台“三奖一补”政策,加之省政府出台了一些税收增量返还等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两年来,宾县拿到了1.1亿元的奖励资金。这些奖励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该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一年一大步。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6398万元,2006年又增加了9612万元,达到了3.1亿元。

  “现在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就能得到政策带来的真金白银。”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说:“实行激励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给钱的问题,这是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变革,目的是建立一个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障县乡财政能够科学运转的一个机制。要变‘补’为‘捕’,摈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去‘捕捉’市场,才能念好‘财源经’、唱好‘县域曲’,彻底‘脱贫’、‘摘帽’,从而使县里由靠‘输血’运转的财政向‘造血’财政转变。”

  重点扩大“人权”“财权”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占国

  发展县域经济,应扩大县(市)权力,重点扩大“人权”和“财权”。我到基层调研,有的县长说,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要有好的投资环境,可是现在涉及投资环境的部门如“三行”(工行、农行、建行)、“两税”(国税、地税),还有工商、技术监督、土地管理都是“条管”,在县里我算老几?这说明新的“条块”矛盾又出现了。创造良好的县域经济环境,应该理顺“条块”关系,避免县(市)、乡(镇)责权不对称,影响积极性。要进一步明确权责,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扩大县(市)权力,应重点扩大“人权”和“财权”。

  摒弃部门利益,有机捆绑资金,实现项目共建,获得“政绩”多方“均沾”。尽量减少交叉,增加服务,整合资金、提高效率,构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防止资金使用分散、多部门重复审批;防止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上一些“产业趋同,无序竞争”的项目。在目前政府机构等体制改革不能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各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机捆绑各种资金,实现项目共建,获得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绩”,有关各方“均沾”,分头向各自上级汇报。

  把偿还历史旧债视同“政绩”,加大奖励力度。国内外已经取得共识的财政风险理论认为,债务是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财政风险是由于财政收入政策性和财政支出的刚性所形成的财政困难,是未来政府出现支付危机的前奏反映。我省由来已久的县乡两级政府债务一直困扰基层领导,由于无力偿债影响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和形象。因此,理顺本市、乡财政分配关系,发展县域经济,化解历史旧债,防范财政风险至关重要。目前应坚持制止新债的发生,建立债务责任追究制,并把偿还历史旧债视同“政绩”,加大奖励力度。

  一个决策改变县乡境况

  财源资金挺起伊利

  “家有一头牛,花钱不用愁;三头四头牛,盖个小洋楼;五头六头牛,富得直流油。”这是记者在我省惟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采访时听到的一个顺口溜。

  该县财政局长谭彦国在路上就向记者介绍说,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公司是真正的赶上了“好政策”,然而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民。2001年,全省第一笔财源建设资金1460万元,注入“伊利”,没想到造就了每年5000万元税金“入账”财政,而且财政资金占股分红,每年财政从伊利分得400多万元的红利。

  还没等记者走进“伊利”,送奶车就排起了“长龙”,记者仔细盘点,足足有二、三十辆,“每天都有这么多的送奶车吗?”记者的疑问并没引起同车人的注意,因为这场景当地的人已经司空见惯了。见到公司吴子荣总经理,记者忙把疑问报上,吴总笑笑说:“我们伊利每年收购鲜奶12.5万吨,都是100%吸收当地农民的,每年给当地农民支出的奶资就得2亿多。”县财政局长谭彦国一旁注解道:“杜尔伯特的畜牧业产业链发展,伊利立了大功,现在当地奶牛存栏从2000年的2万余头发展为目前的12万头。”

  “这只是对农民的贡献,伊利对财政的贡献也不少,在全省的招商引资企业中,伊利创造的价值也是首屈一指的。”说起成绩,吴总如数家珍,到2006年实现税金5032万元。不仅如此,运输业在“伊利”的带动下,也实现税收70多万元。电业的税收在伊利没有入驻前缴税不足100万元,如今仅“伊利”一年就缴税900万元。

  政府对“伊利”评价相当高,那么,农民眼中的“伊利”是什么样子?记者一行来到了烟筒屯镇南阳村,在挂着“伊利奶源基地示范户”牌子的大门前,停了下来,原来这家是全村有名的养牛大户,主人叫徐峰,今年37岁,一看到记者来了,他笑呵呵地说:“您来俺们村是来对了,这些年,俺们可发‘伊利财’了!”徐峰介绍,以前他家养5、6头牛,都是有一打无一打地养,现在养21头,每头牛单产在5吨左右,只奶资一块,每头牛就比2000年时增了1倍多,一头牛能给农民带来四五千元。“以前1天送4吨奶,现在1天送20吨,农民可乐呵了。”徐峰一边喂牛一边说。

  像徐峰这样的奶牛示范户,南阳村有5户,“现在俺们全村户均6头牛,一年交给伊利5000多吨奶,伊利一年给俺们村1000万元的奶钱,没有这样的龙头企业,要想过上今天的富裕日子,想都不敢想。”村党支部书记徐国昌自豪地说:“现在俺们村走的是柏油路,用的是太阳能热水器,一点不比城里差。现在,还自发成立了奶牛合作社,一切都由合作社出面代替农民说话,农民只顾养好自家的牛,多出奶,多挣钱,其他的都不用操心。现在农民的积极性可高了,宁可自己住土房,也让牛住砖房。发展畜牧业劲头可足了。”从4000万到5亿元

  这些年,杜尔伯特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4000万发展到2006年的5亿多,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由2000年的0.93万元到2006年的4.3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倍。“县域经济发展的如此快,得益于我省支持县域经济政策的有效落实。杜尔伯特是造血政策的受益者。”谭彦国这样说。

  据介绍,2006年,根据省委九届八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省财政出台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对市县财政支持力度。

  “省财政对大庆周边各县(市)开发小油田实现的增值税,继续实行省与县(市)按5∶5比例分成。地方留成部分12.5%作为县(市)收入、12.5%作为省级收入。这项政策从2002年起实施,三年来,有关县(市)通过该项政策多得财政收入11亿元。2006年,这项政策得到了延续,而且地方留成提到了25%,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谭彦国这样分析。

  从2006年起,各县(市)财政上划收入增收部分实行新的税收返还政策。“这项政策,我们县也多得财力1350万元。”谭彦国说。

  “在以前,县财政就是一心一意保吃饭,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捉襟见肘。除了开工资外,县内的经费都保证不了,机关干部开70%工资就开了三四年。拖欠教师工资、干部工资不说,发展县域经济根本就顾不上。那些年,城市基础设施几乎等于零。”作为财政局长,谭彦国讲起当年的情形,口气虚浅,一脸愁苦。

  他说,那时的财政局长就是跑“钱”,地方税源十分匮乏,县内的企业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只有一个社办的木业加工厂年缴税50多万,还是偶尔一年。“九十年代一直就是这样。直到2000年我省加强县级财源,开始出现转机,到小油田开发合作,更是如虎添翼。如果说,石油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那么真正拉动农民致富的是像伊利、合隆、馋神这样的龙头企业。从2000年至今,省市共注入招商引资企业财源建设资金8550万元,这些资金,带动了农民富裕,财政增收。2006年,杜尔伯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在全省县级排名第三,一个财政穷县,一跃成为亿元大县。”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