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7日电 “人生如棋,我们每个人都要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握自我,拒绝诱惑——这就是下棋给我的最大启示……”能相信如此深奥的话是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吗?
![]() |
毕晟和妈妈在一起 |
这个7岁的小男孩名叫毕晟。依靠母亲张春玲在家辅导,还没有读小学的他在今年5月份通过了某初级中学的入学测试。
从小好学主动求知
5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小毕晟家,毕晟正在“书房”学习。整洁的大桌案上,一个身穿红色T恤衫的男孩正伏案疾书。突然,他手中的笔停止了移动,他用手肘支撑着头,眉头微微皱起,好像在思考问题。见到陌生人,男孩先是一愣,紧接着冲记者甜甜一笑,“阿姨好!”丝毫没有怯意。
2000年2月3日,毕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药厂职工,母亲张春玲在公司做出纳员。
说起儿子毕晟,母亲张春玲很是骄傲。毕晟从小就喜欢学习,两岁半时,只用40天就认识了拼音字母、300多个汉字,并能从1数到100。从此,张春玲开始注意孩子语言文字的培养。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的主动求知,毕晟对汉字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
看着人们在坡路上骑自行车,不到3岁的小毕晟发现自行车可以自行从坡路上滑下去。一次次地“试验”后,他问妈妈:“为什么我站在坡上就滑不下去呢?”翻看字典时,他会问“什么叫化学反应?”……一个又一个问题伴随着毕晟成长。随着一个个疑问被解开,小毕晟对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深。
家庭私塾边玩边学
毕晟的教育完全是家庭私塾式的,完全摆脱了“老师教育为主体,学生学习为客体”的传统教育模式。孩子成为教学的主体,孩子在玩乐中掌握科学知识。
毕晟3岁时,养了一只小鸡,每天都开心地和小鸡玩耍。张春玲问,“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呀?”毕晟摇了摇头,瞪着大眼睛等着妈妈的回答。张春玲告诉他,“小鸡是从蛋里孵出来的。”“那蛋是从哪来的呢?”“蛋是鸡下的呀!”“那鸡呢?”……争论中,毕晟突然问:“世上第一个生命是哪儿来的?”一个3岁的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让母亲张春玲感到很惊喜。第二天,张春玲带着儿子到科技馆,学习生命的起源。张春玲说,毕晟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有一股韧劲,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2006年夏天,6岁的毕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张春玲带着他来到道里区某小学参加入学测试。经测验,毕晟的知识水平可以直接升入五年级。校方经过研究,同意毕晟跟随五年级同学上课。毕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远远超出比他还大几岁的同学。上了不到10次课,毕晟不愿意再受时间约束不想去学校了。
今年5月初,7岁的毕晟参加了某私立中学的入学奥数测试,并顺利通过测验。虽然通过了考试,可毕晟说,他不想这么早上学,希望能再多玩一年。
张春玲说,他们夫妻俩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孩子能达到初二或初三的水平时,再送孩子到学校学习。
自由男孩向往哈佛
一切在毕晟看来都是好奇、需要认识的。毕晟4岁学书法,5岁参加国际象棋学习。小毕晟十分喜欢户外活动,电动摩托车、滑板车、旱冰、足球样样精通。当问及学习这么多内容不感到累吗?毕晟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就不感到累。看到刚上初中的哥哥每天有很多作业要做时,才觉得累。”
每天睡觉前,张春玲都会讲一些古人的故事给毕晟听,有时毕晟缠着她让她多讲一些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九九乘法表、化学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全是毕晟主动要求学习背诵的。
采访时,小毕晟背诵了古文孟子的《鱼我所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记者问毕晟:“你背诵的很好,那你知不知道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毕晟想了想说:“孟子用生活中熟知的东西打比方,是要告诉人们,有比生命更可贵的,那就是‘义’。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我们要‘舍生取义’。”
采访结束时,毕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悠悠球技术。他边玩边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梦想是进入哈佛学习!因为他觉得那样的教育环境很宽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