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拯救“中华巴洛克群区”“修旧如初”?“返老还童”?
2007-05-28 10:13: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天池 卢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8日电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欧洲文化的结合物,作为哈尔滨市特有的城市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这个城市中扮演着独特的历史角色。

  作为一个城市曾经的标志,如何让那些“中华巴洛克”被更多的哈尔滨人关注,如何使它们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是如今摆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面前待解的方程式———

  今年,哈尔滨市建委会将中华巴洛克街区改造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改造范围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总面积57.9万平方米。”这一规划的背后,是哈尔滨人对“中华巴洛克”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清醒认识。

  现状:非正常“消失”

  据介绍,今年哈尔滨市城市维护改造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的安排,将重点实施靖宇街、南二道街、南勋街、南三道街区域改造,面积达2.88万平方米。

  这些区域,就是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区。然而如今这里的建筑要么外墙立面材质和颜色被改变,要么内部结构做了变动,“处境凄惨”。

  在南头道街25号,一栋属于市级Ⅱ类保护建筑,具有明显中华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建筑,一楼作为一家酒店用品经销部,外墙被商家重新粉刷,颜色与二层完全不同,室内地面铺上了瓷砖,天花板也被扣上了PC板,原有的结构已不复存在。

  在“南二保护街坊”一栋市级Ⅲ类保护建筑,外墙皮有的快要脱落,墙上贴着各种小广告,有的地方还被喷上了黑漆。

  这两处也只是保护建筑“境遇”的一个缩影。在上述街区,那些典型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中,有的被粉刷了一半的外墙,墙上被喷了红、蓝、黑漆的广告,复印、刻章、房屋中介等各种牌匾随意挂满了墙面,有的原有木门窗被改为塑钢窗,室内原有的木楼梯换成了钢铁的。

  道外区政府的相关部门提供了一组2002年前后统计的数据:中华巴洛克、折衷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建筑的建筑面积共28.44048万平方米,其中中华巴洛克所占比例为26.1%,仅次于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起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现状:“面积已经大量减少,具体数字还没有统计。”

  风格:“贵族”与“市井”的结合

  中华巴洛克风格在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史上举足轻重。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哈尔滨成为交通枢纽。哈尔滨的开埠,又使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哈尔滨由若干个村庄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国际都市。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由此兴起,当时哈尔滨汇集了几乎所有流行的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折衷主义、中国复古式、俄罗斯式等;而其中,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而形成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在道外区靖宇街一带形成了片区。

  有专家指出,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但很分散,哈尔滨的这些建筑则是以群落方式形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常怀生教授说:“道外区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中国工匠对道里区巴洛克建筑的模仿,而后又将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融入其中。”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特产,建筑风格以繁琐装饰的中西合璧著称,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它以“前店后宅”为特征,外立面造型是“巴洛克”式的,但庭院的内部空间却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式,并带有天桥、回廊和本土特色的装饰(如石榴、如意鸟等)的典型中国传统特色。

  常怀生说,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很严谨,除了必须要有的图纸外,更将几何学运用其中,“而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在完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由工匠们自己进行一种临摹性的创造。这样风格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更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应当永远保护。”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邹广天教授参加了道外区南二、南三保护性建筑规划的制定。他认为,道外区是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老区,以前传统商市风貌的建筑很多,但现在由于新住宅的不断兴起,很多老建筑都已经被拆除,因此剩下的建筑更是弥足珍贵。

  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群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五一”期间,很多来哈市拍摄影视剧的剧组,都把道外地区作为重要外景地。有关人士表示,作为哈市一块宝地,道外南二、南三等保护街坊,应该成为外地人来哈必去的旅游景点。

  保护:还原历史风貌

  近年来,保护建筑修复过程中,是原汁原味的“修旧如初”,还是用现代化手段“返老还童”,一直是很多城市争议的焦点。

  目前,已经列为保护性改造项目的道外区南二至南三街区,其保护性改造设计方案尚未敲定。哈市各路专家对于改造和保护提出了许多建议。

  “建筑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因此在保护这些建筑时,应是‘群体性’维护,而非‘独立’维护”。常怀生说,因为这些老建筑是砖木混合,外廊结构及室内楼板皆为木质,只要起火就会呈“火烧连营”之势,因此修缮时在材料的选择上,要用原材料恢复原貌,如果是建筑物内部维修,可以在保留立面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改造,如把木材料改为钢筋混凝土,这样可以减小发生火灾的系数;维修破损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时,一定修一半留一半,这样可以有参照物。

  “除了对建筑物自身的保护外,更应注重群体保护。尽量维持该地区的原貌;但现在很多地方都建起了高层楼房,这让整体显得极为不协调。”常怀生说。

  为更好地对这些建筑进行维护,哈市相关部门准备在今年对该地区进行腾迁居民,对腾出建筑按照“修旧如初”,还原历史风貌的特色进行修缮,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对街区环境进行改造。

  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高级经济师陆鹏说,目前,哈尔滨市的许多标志性历史建筑遗址的修复都是采用“返老还童”的做法,而不是以整旧如旧、保护珍贵遗存的角度进行专业修复。他认为,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修复,要吸取那些教训,不能仅仅只对外表修复,更要注重原建筑整体结构的保护。

  对保护改造恢复后的中华巴洛克,专家们也提出了如回归道外商市传统民俗设想,可以适当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如茶楼、小吃、手工作坊等,“但不宜引进大规模的商业项目。”常怀生说。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