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5月31日电 30日,从全国各地来哈尔滨市参加“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改造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的专家们,到道外区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进行实地踏查,对国内仅有的这片保存完好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赞不绝口,并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9时许,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清华大学教授钟舸、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恩章等8位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在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南二道街。专家们刚走下汽车,就被这条老街上一座座斑驳的“中华巴洛克”式老房子所吸引,兴致勃勃地查看着每一座中西合璧、凝聚中国人聪明才智的老房子。住在这条老街上的居民也纷纷走出家门和专家们攀谈起来。
南二道街105号的一栋楼,外墙已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但从院子里的大柱子上还能看到精美的雕刻花纹。大院门楣上的字虽被人砸掉,但还能分辨出“德新池”三个字。北京新都市设计院院长孙成仁博士兴奋地说,能看到这么一大片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实在难得,这是经典、高雅的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根基,这种城市文化应该得到复兴。
当专家们走进南二道街19号大院时,对眼前保存完好的4栋砖木结构的建筑赞叹不已。经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仁和永”丝绸庄。当得知这里要建成道外民俗博物馆时,哈工大教授郭恩章说,博物馆要有道外区文化内涵,不但要包括民俗内容,而且还要展示道外区历史,并要与道外区传统商市融合在一起,开发旅游项目。在路边还要设置带有中英文对照字样的标识、平面图等。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专家们来到南三道街上一块空地。当得知这里原来是也“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却因失火而毁于一旦时,国家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说,对道外“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保护改造,具有抢救性的意义,也能改变这里百姓的生存条件。但是在改造前一定要对改造后的使用功能定好位,而且要考虑到日后此地如果作为商业区的交通流量问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证,不能急于求成。
离开南二道街、南三道街后,专家们乘车沿着靖宇街在风貌保护区内继续踏查。当走到七道街时,站在十字路口,看到两侧一座座老建筑,哈尔滨市规划局原局长、高级规划师张相汉表示,对保护区内的老建筑更新功能项目时,在安排上一定要细致,并且要符合这里街路比较窄的特点,要体现老道外市民原有的生活特点、市民情趣,保持原有的文化模式。改造后的街区商业规模不易过大,要引进中小型商业或者手工作坊式的商业,如小型超市、茶室,棋社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