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百年建筑见证民族商业辉煌 探秘最大巴洛克建筑群
2007-05-31 10:37:2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谭启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31日电 257个传统院落,清水砖墙,砖木结构的二三层老建筑,雕花围檐,欧式立面,中式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走过百余年风风雨雨,许多老建筑已经年久失修,失去往日风采,然而,正是这些老建筑,记录着哈尔滨市民族商业崛起的过程,承载着特定的城市文化内涵。随着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改造规划方案浮出水面,老街区改造即将启动,这些百年建筑将在不远的将来重现昔日风采。

  “中华巴洛克”街区全国最大

  道外区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面积53.11公顷的街区,被城市规划局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内,斑驳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身后,是257个中国传统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是哈尔滨市作为国家历史化名城14片重要的历史保护街区之一,与中央大街、博物馆广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中国许多城市都有留存,但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建筑的临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而立面背后空间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临街立面装饰虽是巴洛克手法,但细部纹饰却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字匾、铜钱、如意等。

  百年建筑见证民族商业辉煌

  在哈尔滨的历史中,坐落在南岗区的秋林公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商业辉煌,就在同一个时代,“同记商场”这个字号同样是顶级商业的代名词,中国人开的日用百货商店,成为哈尔滨三大商店之一,它坐落的位置正是道外区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老鼎丰、老上号、老都一处……这些老字号至今仍不时被人提起。

  史料记载,20世纪初,傅家甸(道外南头道街一带)一带已经有商铺1000余家,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成功的民族企业家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设自己的“小洋楼”,按照中国的方式对“洋建筑”进行诠释,装饰华丽、商居两用、前店后厂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成为哈尔滨的经典,见证了哈尔滨市民族商业的崛起和辉煌。由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并非出于建筑师之手,而是出自中国建筑工匠之手,其不拘一格的风格更彰显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是兼收并蓄追求世俗美的一种创造,更见证了中国工匠精湛的技艺。

  历史遗产亟待“保护性抢救”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经典的老建筑已风光不在,砖木结构的房屋年久失修,外墙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以及人为的破坏,有的墙体已经裂缝,局部塌陷。私建滥建不断增多,原有居民陆续搬迁后,这里已经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5元至10元一夜的旅馆、遍地垃圾、废品收购中转站,不仅破坏了院落原有的比例和规矩,而且存在火灾隐患,近两三年已经发生了三四起比较大的火灾。

  整个街区经过100多年后问题开始暴露,自由修建的道路,基础配套设施几乎为零,没有集中供热,没有下水,没有煤气,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历史文化街区的257个传统院落内,人口总数达到2万余人,人口密度堪称全市最高,人均居住面积早已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哈尔滨人均居住面积为20.1平方米,但这个地区面积最小的一个户型为10平方米,一家5口居住。对这些百年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迫在眉睫。

  科学规划让老建筑起死回生

  新旧思想、东西文化的冲击、融合、沉淀,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城市风貌,如此大的“中华巴洛克”街区作为中国人对西洋文化接受过程中完成的一次创造,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描绘了独一无二的浓重一笔。历史一旦失去,将永远不能复制。为了恢复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哈尔滨市在今年的重点工程中,将道外区历史街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南二、南三街区改造即将启动,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严谨、科学的规划正在完善。

  按照规划,改造将尽可能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有形态,通过保护性的修缮和复原修建,使之能够达到传统的商市风貌区的特点;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和加建一些具有传统符号的建筑,保留一些建筑的立面,使之新旧能够协调,符合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要求;保留原来的业态,当时一些前店后厂,底层是商铺、上面是住宅的建筑,根据现在的要求,结合现代的商业或一些公共建筑的需求,保留一些传统的院落,有一些院落可以适当的加顶;改造设计水平不高的建筑立面,因为原有的立面不是太和谐,拆除或者是用一些现代的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加以改造;更新和改造一些道路的初装,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引入集中供热、完善上下水系统、改造电力系统等,使之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

  此次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以延续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空间机理作为规划的定位,主要是餐饮、商业,还有一些小的博物馆、传统的手工业小作坊,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曲艺、杂技等商业业态,尽可能恢复原有业态的形式和功能。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