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说明】图为“六一”儿童节前夕,市农科院将护路村全体小学生接到哈市,参观了省科技馆及市农科院试验基地。 |
东北网6月4日电 “走,去尝尝‘水果黄瓜’是什么味?”5月31日,哈尔滨市农科院在护路村建造的大棚摘下头茬菜,三五成群的村民便涌来一饱口福。“好好,这味道绝了!”但更令村民咋舌的是这种黄瓜每斤比普通黄瓜贵两元钱,“一亩黄瓜顶10多亩玉米的收入。”
帮建新农村,重点是如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当确定帮建呼兰区双井镇护路村后,市农科院就决定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护路村作为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三到”,既科研项目实施到农村、科研成果转化到农田、科技人员指导到农户,争取在一两年内,打破护路村没有棚室菜种植的历史,使全村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今年开春,市农科院决定派出5名科技人员进驻护路村,利用村里机动地建造两栋蔬菜大棚,一栋为示范棚、一栋为试验棚,另外开辟50亩玉米种子繁育田,同时要求5名科技人员各包扶1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传、帮、带”及示范推广,提高村民农业种植科技水平,并填补护路村棚室菜种植的空白。
蔬菜新品种开发是市农科院的“看家法宝”。示范大棚里种植的,全是市农科院的当家品种,“果味”黄瓜、“将军”油豆角、“哈椒6号”辣椒及“紫梅”西红柿,实验棚里种植的是农科院正在培育的水萝卜新品种———“小红丁”,而50亩种子田则集中了135个品系的玉米新品种。
过去略显枯燥的农田里,一下增添了几处“风景”,村民们有事儿没事儿都愿意到这儿扯上小半儿天。什么时候扣棚、施肥、下种、育苗,什么时候栽秧、打叉、通风、保温,村民们在参观中就了解了棚室菜的种植过程。
据了解,护路村虽然位于呼兰区近郊,交通方便、土质优良,但村民们却长期单一地种植玉米,只有少数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扣过地膜韭菜。村党支部书记于吉富认为,开展棚室菜生产可以改变护路村的种植结构,也能解决劳动力季节性闲置问题,为村民增收闯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