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6月8日电(记者邱士民 黄健)在今天上午进行的“网络媒体龙江行”启动仪式暨黑龙江省情介绍会上,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大方向参加此次活动的网络媒体记者介绍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情况时说,黑龙江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全省有50多条中短程旅游线路和300多个旅游景点。
黑龙江是一片充满古朴、原始、神奇色彩的土地。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四大优势,即地理气候优势、生态景观优势、边境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优势。
首先是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冰冻、降雪期达4个多月,经初步勘察,山地坡向、坡度适宜,海拔1000米左右的可建大中型滑雪场的资源点近100处,冰雕、雪塑、冬泳、冬钓资源也十分丰富。其次是森林旅游资源分布广。境内有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林区,森林复被率达41.9%,面积居全国第一,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三是江河湖泊网络四布。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扎龙、莲花湖等,极具开发价值。另外,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野生动植物区系繁多。历史人文资源特征明显。民族文化风情浓郁。黑龙江为满族世居之地,还有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北方少数民族,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俄边境旅游拥有优势。全省沿边共有35个市、县对俄开放,有20多个一类国际客货口岸;城市观光富有特色。哈尔滨的欧亚大陆风情、大庆石油文化、伊春林都风貌,以及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城市各具魅力。加之我省是粮、木、煤、油、畜牧等生产基地和重工、军工地区,与内地对比鲜明,形成独特旅游资源和产品差异。开发这些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北大荒文化、矿业开采文化和装备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最著名的有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
近年来,按照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多次对旅游工作的批示意见,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谐龙江和新农村建设等,将旅游业融入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旅游资源特色,狠抓落实,旅游业由接待事业型、一般经济产业型,发展到建设支柱产业型、建设旅游强省阶段,全省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11年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来培育;省政府出台了产业发展政策,从经济上扶持,推动市场化运作,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黑龙江省接待入境游客106.37万人次,外汇收入4.9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8%和44.62%,分别比5年前增长48.27%和65.56%;接待国内游客5193.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11.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1%和23.70%,分别比5年前增长55.04%和73.92%。旅游总收入35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3%,比5年前增长72.12%。旅游业以年均14.4%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也由5.23%上升为现在的5.65%。旅游产业总体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
目前,全省A级旅游区达到130家;漂流旅游质量达标经营场所9家;全省建成大中小型滑雪场78家,其中S级滑雪场达到24家;共有星级饭店275家;共有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9家;全省已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伊春、绥芬河、阿城、铁力、虎林等9个城市被国家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80万人,经过资格认证的导游人员有1.3万人,取得导游员等级资格的5000人,取得旅行社经理资格2000余人和出境旅游领队资格1000余人。
近几年来,全省已形成环哈尔滨旅游中心区向全省辐射的5条骨干长线、50多条中短旅游线、旅游区(点)300多个。18个口岸开通边境游,边境旅游线路达20多条。发挥我省地缘优势,以冰雪旅游、避暑旅游、边境旅游为主攻方向,规划并重点打造了哈尔滨旅游圈、牡丹江旅游圈、嫩江旅游圈、三江旅游圈、黑河旅游区和伊春旅游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发展与完善。积极推进国际航线、铁路线、交通主干线和主干线到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体系建设。全省已开通国内外航线67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开通旅游专列15对次,有10多条高等级公路开通了豪华旅游公交客车,黑龙江部分区段开通了界江游。供电、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通讯有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省旅游景区配备旅游环保厕所140座,景区环境卫生面貌有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