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3日电 污水遍地,臭气熏人,空气中飘浮着令人窒息的味道。几个满身垃圾的工人,把垃圾塑料添进简易的机器,黑漆漆的塑料条被挤出、切碎,变成生产塑料袋、塑料管的颗粒原料,重新投入市场。
2006年,道外区进行过专项治理,关停3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塑料厂,然而,时隔不久,这种“垃圾工厂”又死灰复燃。
巨大利益下的赌博
对于小塑料厂的经营者来说,成本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简易的机器,破旧的厂房,收来垃圾塑料就可以经营,这是小塑料厂死灰复燃的根本原因。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些塑料厂都躲在偏远的地方,目的就是躲避检查。只要能生产几个月,就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团结镇的天恒山周边地区分布着小塑料厂,致使团结镇靠捡垃圾为生的人增多。而这种垃圾工厂所产生的污染后果是无法想象的。有些得到甜头的厂主,开始与管理部门捉迷藏。第七砖厂院内被查封的一家塑料厂,就是去年在恒星村被取缔后搬到这里来的。
污染企业90%有“路条”
去年9月,道外区对小塑料厂进行了专项清理。记者手上有一份名单,去年道外区共关停了30余家污染严重的小塑料厂,但只有4家没有工商执照。那些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无环保处理设施,废水、废气随意排放的企业,只因有了合法的“路条”而造成了整治的困难。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环保必须从源头开始,不能在出现问题后,由环保部门独家解决。
根除小塑料厂需多方合作
去年的专项行动中,环保局对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全面清查,提出关停企业名单;工商部门及时吊销被关闭企业的营业执照;供电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停电措施;水务部门切断污染企业的生产用水;团结镇政府做好宣传,保证执法人员的安全……应该说,这些相应的措施,对当时关闭小塑料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在对那些死灰复燃的小塑料厂,无照经营的,工商部门没处罚;非法的污染企业,有水、有电。只有市民反映强烈时,由环保一家出面,缺少整治力度。环保问题大到关系国家命运,小到关联百姓生活,应该由多方长期协作,彻底根除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