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程度在国内领先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园。 苏强摄
东北网6月14日电 2006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65所(其中本科25所、高职高专40所),民办高校16所,成人高校28所,民办助学高校58所,共同承担黑龙江省的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兴办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有这一切,同黑龙江省高校一日千里地改善办学条件密不可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审邵滨鸿眼中,“高考30年”,是一个充满思绪与色彩的字眼,令她和许许多多被“改变了命运的人”感慨万千。
忆往昔,峥嵘岁月。1977年,黑龙江省高校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办学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当有限。彼时的黑龙江大学,学校建筑面积仅8.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图书约50万册。当年有15个专业共招收新生465人,在校生总数区区1395人。就在那一年,邵滨鸿考入了黑龙江大学。
而今,邵滨鸿每一次重返母校,都会惊异于她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曾经故地重游,寻访求学时深深浅浅的足迹,挖掘记忆深处的点点与滴滴。
当时低矮拥挤潮湿的宿舍楼,早已被现代化学生公寓所取代。如今的黑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居住在2000年始建四期完工的黑龙江省大学城里。想一想,黑大、哈理工、哈医大,三所高校近三万名大学生生活的地方,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学生公寓30栋,饮食大楼2座,留学生公寓2栋,另有游泳馆、旅行社、接待中心、浴池、邮政、商服街等配套服务设施,宛若一座亮丽的小型城市。饭堂有电梯,宿舍上宽带,社会化后勤服务,一切都是那样的现代、便捷。
漫步校园,优美的建筑园林、高雅的人文景观、浓重的学术氛围,眼前的一切,同30年前的学习生活片断,一同留存在邵滨鸿的记忆里。
“截至2006年底,黑龙江大学占地面积达到1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是1977年的11.6倍;固定资产总值16.2亿元;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是1977年的83倍;各类图书406万册,是1977年的8倍;现有本科专业74个,是1977年的4.93倍。”
“两根水泥柱立起一个大门”,同样是1977年考入大学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奇,回想起与黑大一街之隔的哈理工当年的景象。“那时学校规模还很小,在校本专科生全部加起来才1500多名,占地面积不过7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接近3000万元。那时老师上课教具就三样: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学生实习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台50年代前苏联的C620机床可供操作。如今,学校早已今非昔比。单就教学仪器设备而言,近几年就投入2亿余元,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由最先进的五轴五联动高速镗铣中心及50余台数控机床装备而成,为学生营造出模拟的工业环境,学生从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更好地提高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设施,远远超出了30年前的想象能力。”
三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发展创新三个大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黑龙江高等教育事业何尝不是如此?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省城的一些高校陆续迁址或扩建,先后已有10所高校在哈市江北建成新校区,有4所高校正在建设之中,五年内江北高校在校生将达到12万人。开车沿松北大道前行,哈商大、哈师大、科技学院、华德、华夏、司法警官、德强,等等,一座座崭新的高校园区拔地而起。这些学校或毗邻而建,或隔道相望,连绵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成为哈尔滨一个独特的区域和景观。
据统计,1977年黑龙江省高校录取新生6540人,2006年录取人数达183568人,比1977年录取人数增长近35倍。与此同时,过去几年来,全省高校采取多元化筹措资金的办法,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加快了校舍建设步伐。目前,全省普通高校占地、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分别提高到5087万平方米、1998万平方米、52亿元、4270万册。高等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证了大发展后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链接
1977年,黑龙江省仅有20所普通高校,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达到65所,是1977年的3倍,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博士学位授权学校12所,硕士学位授权学校1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77年的2.6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9.2万人,是1977年的22.8倍;在校研究生由1978年的350人增加到2006年的4.27万人,办学效益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