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电 上海光明、北京三元、杭州娃哈哈、黑龙江完达山、石家庄三鹿、哈尔滨龙丹和金星、四川新希望、上海均瑶……这些企业及其品牌老百姓耳熟能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企业的技术掌门人大多师出同门———东北农业大学。在我国前十位的乳品集团中,有8个是由东农培养的博士或硕士担任技术总监(或主管副总)。业内人都说,是东农学子撑起了中国乳业的半壁江山。
东农博士生导师刘元英主持的农业部“948”项目“水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优化施肥”日前得到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的高度评价:“这项研究使水稻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每亩可增收100多元;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使氮肥用量减少12%~46%,这项技术是寒地水稻施肥的一个创举,广大稻农有福了。”
在黑龙江农业的业绩史上,东北农业大学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30年来,以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的早熟、耐寒、优质等为选育改良方向,先后育成32个作物品种,17个蔬菜品种,累计推广700万公顷。优良作物品种每年种植面积都在83.3万公顷以上,增产粮食10亿公斤。超早熟大豆“东农36”打破我国大豆栽培禁区;杂交玉米“东农248”是龙江二三积温带的主栽品种,“八五”期间累计推广1533公顷,增产粮食195亿公斤,使农民增加收入8.8亿元;“东农42”大豆以其质优、丰产、抗病品质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东农416”是经过多年冷水灌溉和冷凉山区耐寒性鉴定后筛选出的耐寒品种,适用于井灌种植,该品种已在省内推广47.7万公顷,成为省内主栽品种……在黑龙江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到处可见打着“东农”字样的优质农业作物。
东农七七级学生、如今的教授、博士导师、校长李庆章见证了30年来东农的成长,如数家珍地说起了东农的变化,东农创建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学府,1977年学校在阿城的校址占地83.4公顷,1万多平方米的土窑洞、砖瓦平房是学生宿舍楼及实验站、锅炉房。在校生644人,全部是大专生。1979年底学校迁回哈市,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东北农业大学,掀开了学校发展史新的一页。
1996年,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从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恢复高考以来,学校经过近30年的建设,现占地面积30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1.34亿元,图书馆藏书162.07万册,从1977年的7个系11个本科专业到现在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本科专业。学校设有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训部,国家乳品工程中心等国家、部省级研究基地。从在校教师347人,到现在专任教师增加到1006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18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4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505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客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9人。
最让李校长感到自豪的是培养出了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我国第一位生物工程博士夏平,世界首例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周琪2002年完成世界首例克隆大鼠的研究,并于2004年3月获国际第三届GENOWAY转基因科技大奖,成为“2003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首届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中,东农毕业生陈历俊、张和平、郭本恒、霍贵成4人名列其中。
“学农为农”是东农的宗旨,学校组织专家为全省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编制了发展规划,每年培训乡镇领导干部、农村党支部书记近1000人。据悉,我省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有2400名大学毕业生在乡村一线工作,其中有494人来自东农,他们参与当地的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设施园艺、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农村管理与发展。这些大学生已经成为新一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东北农大为龙江培养7万农业专业人才,他们像绿色的种子一样,在大地上播撒着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