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说明】爱护环境需要每个市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
||
|
||
【图片说明】倾倒在庭院内的居民装修垃圾与周围美景形成鲜明反差。 |
||
|
||
【图片说明】这里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
||
|
||
【图片说明】好端端的庭院绿地被居民变成了“养鸡场” |
||
|
||
【图片说明】脏乱似乎已成了街头大排档的明显特征。 |
东北网6月18日电 上期《城建硕果这样被践踏》的报道引起较大反响,连日来,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议谈各自的想法,记者摘选了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
市第四医院党办主任王青说,现在部分市民仍固守着多年形成的陋习,个人素质显然已跟不上周围环境的发展,达不到时代的要求。其实一些人也看到了环境在变美,却总是抱着“不差我这一点儿”的心理,觉得自己往地上扔一个果皮、吐一口痰没什么,而正是这“没什么”的一点一滴积累把城建的硕果给践踏了。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身文明跟整个社会文明的关系,从自己做起,约束好每一个不文明行为。每个人把自己管好了,摒弃陋习,提高素质,整个城市面貌自然会焕然一新。
给编辑部来电话时,南岗区和兴地区党徽闪光服务队队长李坤才正带领着他的服务队在动力区为沙果树除虫。此前,这支服务队抓到了17名破坏公交站台灯箱偷窃里面管灯的不法分子。对报道,李坤才感触颇多。他说,城建硕果得之不易,现在太有必要提醒一下市民爱护环境了。这不仅仅是媒体需要做的,更是每一个市民都该做的事。作为这个城市中的居民,不但要管好自己,也都应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看到有乱扔废弃物的或破坏公共设施的不要不吱声,而要及时制止,把城市中的美景当作自己家的环境一样来守护。同时,城管部门也应发动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奖励对不法行为监督的举报者,鼓励大家参与城市管理。如果市民都能把爱护、看管环境当作自己的责任,见到破坏环境的就制止,破坏环境的人自然就少了,好的环境便能维持长久。
除了自我约束和互相约束外,移动通讯公司张坤峰还强调了制度建设。他说,人的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需要自觉、需要熏陶,也需要强制。比如十字路口虽然有红绿灯,但个别的行人和车辆就是不按灯停行,因而我们设了交警和交通协管员,有了强制性管理和处罚,现在闯红灯的人、车明显减少。由此可见,环境建好后,制度建设需要跟上,对破坏环境的给予有力的处罚,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城市建设者们也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对环境进行人本化设计,如多设垃圾箱、多设免费厕所等。
市民们对如何保护城建硕果各有看法和建议,却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个问题———文明教育的缺失。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赵瑞政说,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这四个环节几乎是每个人都要经历教育的四个阶段,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对待私人空间与半私人半公共及完全公共空间的态度是泾渭分明的,在私人空间里可能是十分注意,但在公共环境里却毫不在乎,家长的示范对孩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校、单位和社会的教育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单位效益和人际关系上,对保持维护公共利益的教育比较少。文明教育仅靠媒体宣传是不够的,各个单位、社区都应该承担起文明教育的责任,即使是注重经济效益的私企,文明教育也不应出现空白。而学校更应成为文明教育的基地,学生讲文明了,自然会影响、督促家长讲文明。可以说,一个学生就会影响一个家庭,家庭进而影响社区,最终促进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形成良性循环。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通过各方面综合措施的得力实施,相信定会缩短这个过程。
走出家门后,市民的文明素质首先在庭院得到展现
改造后部分庭院满目疮痍
从拆棚还绿到庭院改造,政府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政府每年都要投资3000万元至5000万元改造居民庭院,目前哈尔滨达标景观庭院已达1318个。但回访近几年改造后的居民庭院,在感叹市民生活环境变化大的同时,部分庭院的“衰败”景象也让人触目惊心。
“干净怡人的社区,吸引人们驻足。”在地德里小区一处杂草丛生的绿地内,斑驳的宣传板上这两行残缺的字迹向人们诉说着小区昔日的风光。如今的地德里小区风光不再,她早已遍体伤痕,日渐衰老:小区内几乎找不到一条平整的路面,大面积翻浆后的街路坑洼泥泞,风起车过尘土飞扬;楼道内、楼道口、庭院中、花坛内,居民丢弃的垃圾随处可见,成堆连片,在阳光的“熏烧”下已开始发酵,恶臭扑鼻;各个庭院内设施损毁严重,多处供居民休闲的空地成了个别人的杂物仓库;小区绿地不是被踩得“拔顶”,就是杂草丛生,一些居民还当起了菜农,在家门口圈地种起了青菜……在记者走访的众多小区中,地德里小区可以说是这些建成较早小区中的破败典型。
振江小区、黎明小区、祥泰人家、果园小区,乡里街、乡政街、安化街、安乐街、集良街等街路上的居民庭院都是近两年刚刚建成或改造过的,由于缺少必要维护,再加上人为破坏,花园般美景也正迅速褪色:庭院花园内,垃圾与鲜花作伴,屎尿与绿草为伍;小区内,假山雕塑残肢断臂,被“砍”了头的装饰灯无缘绽放光彩。位于横道小区内的休闲区广场去年建成,不到半年的光景,如茵的绿地在人们的脚下沟壑纵横,整洁的地面上痰渍斑斑、烟头遍地,人们随手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冰棍杆、碎纸片等垃圾在绿草的映衬下愈发刺眼。广场上,这边是小狗撒欢地追逐嬉戏,那边是不甘寂寞的居民在绿地内养起了鸡,供人休闲的广场俨然成了动物的乐园。
走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居民庭院都存在有人建没人管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此时居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便成了美景能否长久保持的决定性因素。
在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今天,相应的管理约束还是很有必要的
同是啤酒广场形象大不一样
哈尔滨啤酒广场多,缘于有人气有需求,随处可见的觥筹交错畅饮场景早已成了我们这座啤酒名城的特色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啤酒广场不应仅仅是市民消夏休闲的场所,更应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是近几年街头排档发展无序,其带来的噪声扰民、污染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那些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啤酒广场不仅没有给城市增光添彩,反而成为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源。
在几天的走访中记者看到,即使在白天街头排档也随处可见,大都生意红火。每一处大排档周边都是垃圾连片、污水横流,而一些室内经营的饭店也纷纷搬到室外经营,更加剧了占道、污染等对城市的不良影响。在大大小小的街头排档包围下,百年新城小区原本清净的环境随之消失,满身污油的步道板、遍地的花生壳、毛豆皮,与小区整洁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顾乡世纪联华门前的啤酒广场同样是一幅脏乱场景,不仅有食客满地乱扔垃圾,就连业主也随意倾倒污水,以至于这处啤酒广场外围污水横流、臭气熏人;眼看着楼下一家家“啤酒广场”又连成了片,道外北七道街沿街居民知道,这个夏天又消停不了了。小心翼翼地绕过污水、垃圾,经过几番烟熏火烤,记者穿过这条远近闻名的烧烤一条街来到江边,扑鼻而来的不是花草的清香而是一股腥臭:好端端的花坛、绿地变成了食客们的露天厕所后,这里的空气中就始终有一股异常浓烈、辣眼刺鼻的味道;道外南七道街、维也纳广场附近设有4个啤酒广场,白天时食客少而且有管理人员巡视,环境保持较好,可到了晚上,管理人员下班后,没有约束的市民们常常酒后忘形,喝得兴起,赤膊上阵,喝到兴致,划拳行令。喝多了随地呕吐随便便溺。南七道上的啤酒文化广场建成后是哈尔滨市最大的啤酒广场,在这个偌大的广场上记者却只看见一座移动公厕,客流密集时厕所不够用,一些内急市民便钻进绿地内“方便”起来。
本报曾对中央大街步行街辅街上的几处啤酒广场内的不文明现象予以披露,日前晚间记者再次到现场走访看到,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死看死守下,卫生环境已变得整洁,像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大为减少。
坐在“河园”遮阳伞下休闲椅上,喝一口清凉的啤酒,看折射五彩灯光的喷泉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在“河园”内转了一圈,地面没有一个烟头、一处痰迹。也许是看到保洁员的劳碌于心不忍,也许是慑于身旁城管人员的监督,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在这里几乎销声匿迹。晚9时记者离开时,游人渐少,而管理人员、保洁人员还坚守在岗位上。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那些环境保持较好的地区都有专人看管维护,而在有人看管的地区内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也明显减少。由此让人想到,在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今天,相应的管理约束还是很有必要的。
典型引路 红霞街23号缘何春色常在?
葱郁的绿地内看不到一片纸屑、休闲坐椅上摸不到一丝灰尘。走到红霞街23号院内,600平方米的小区庭院让人赏心悦目。自去年市有关部门为这个居民小区改造庭院后,一年来,绿地、小树、凉亭、坐椅不但没遭到一丝一毫的破坏,反而更加整洁温馨。这一切均缘于小区居民细心的呵护。通江街道办事处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两年,这个小区的居民一直希望庭院改造能早些改到这里,去年,这个庭院改造完成后,小区居民给有关部门写了封诚恳的感谢信,并表示一定自己看护好这个庭院,不让它受到任何破坏。一年来,居民们自发形成了由离退休老人组成的看护队,看到有破坏环境的就立即制止,并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久而久之,没有人再做一点儿破坏环境的事了。
现在,夏天到了,到庭院里来休闲的人多了。每天早晨,看护队的老人们都拿着抹布,把绿地里的配电器表面、休闲坐椅、凉亭柱子擦拭干净。见到绿地里的土干了,及时浇水。小区庭院的干净整洁远近闻名,附近的居民晚饭后也都愿意到这里来坐坐。
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改造后的庭院能保持如初,都缘于居民主人翁意识强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巡船胡同15号院自创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该小区由五六位退休的老人组成了楼委会,楼委会定期开会,总结上一段时期对庭院管理的不足并据此制定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虽然不长,但却都是针对居民不文明陋习的,有违反的,楼委会会员们便去说服教育。在守护庭院的过程中,居民发现,1500平方米的庭院内绿地约占30%,没有鲜花,庭院内色彩总嫌不够丰富。最近,居民们自己建了三个小花坛,有的居民又贡献了大花盆,里面种满了各种鲜花,更多的居民把原本摆在自家窗台上的花盆也都摆出来了。庭院在3年前初建成的基础上,更具生活气息,更加赏心悦目。如今,居民们都愿意来庭院内散步聊天,邻里之间交流和沟通也多了。
文明还需上层次——环卫工人理想中的文明行为
穿着橘红色服装,拿着笤帚和撮子在街头来回清扫,清洁工人们虽然多数时间都在低头默默干活儿,对人们的行为文明与否、每个过往行人的素质如何,城市“美容师”们最有体会:
道里区清洁大队队长陆文斌:最反感的是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某些司机直接把烟灰缸往车窗外一扣,或是伸出头往地上吐痰、扔废纸果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行人走在果皮箱较少的路段,手中的果皮等垃圾也不往地上扔,一直拿在手里,直到看到果皮箱,甚至拿回家里再扔到垃圾袋中。
道里区清洁二中队马兴丽:长年在街头清扫就可以发现,现在举止文明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些人的举动让我们非常尊重。比如,一些市民到街头遛狗都随身带着纸,在狗大便时垫在地上,包好扔进垃圾箱。
清洁工人、市劳模徐春玲:一些行人想吐痰不但不直接往地上吐,还会吐到纸里包上再扔到垃圾箱中,防止痰迹沾到垃圾箱表面,不好清理。虽然只是细节动作,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南岗清洁大队清洁工人伊珩:我负责清扫的区域内有一所小学校和一所幼儿园,每当看到年幼的孩子刚想把冰激凌纸、果皮扔到地上,家长都及时制止,并领着孩子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时,我都很感动。
道里区清洁五中队潘凤仙:每早街面上的门市房都会清扫地板,一些人直接把灰扫到马路上,还有一些人会将其装到垃圾袋里。我们路过这样的门市房都会特别热心地喊一声,把他们的垃圾装上垃圾车运走。
道外区清洁工人张丽梅:有的市民并不是故意往地上扔东西,比如有时正拿着矿泉水喝,瓶上粘的商标就掉到了地上,而他们却会回头捡起来,等看到有垃圾箱时再扔。有时往垃圾箱里扔垃圾没扔进去掉到了地上,他们也会捡起来再扔进箱内。这些都是我眼中理想的文明行为。
在提到文明市民时,环卫工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尊重。很多时候,一个很简单的举止展现的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无论一个人的外貌和装束如何,一个文明或不文明的举止,就会让环卫工人对其产生尊重或鄙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希望所有的市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获得环卫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