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注定要被铭记和感激—————那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寂落十年的高考再度复苏,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从此,“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这个辽阔国度的每个角落,与改革时代的浩荡潮流竞相呼应。回望三十年来的赶考往事,人们不禁感慨万千,林林总总:感戴、感动、感悟、感伤、感怀、感喟……
我的大学。(右为孙跃)
1982年4月孙跃在做毕业实验。
今年49岁的孙跃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副教授。听说记者采访当年高考的事,他有些顾虑:“我担心读者看后,说我在吹牛。一年一家同时出了三个名牌大学生,会是真的吗?可事实如此。”
全力备考姐弟三人上阵
孙跃家姐弟四个,他排行老二。姐姐孙韵捷比他大三岁,他下面有孙晖、孙宁两个弟弟。
1977年,孙跃和孙晖兄弟俩在哈尔滨道外区万宝乡万宝村下乡有一年多了,姐姐在城里是待业,孙宁是名初中生。孙跃那时候是农业技术员,在指导农民种地时,感觉到农业种植这类小册子书不能满足需要了,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也特别渴望上大学。“当时惟一的途径就是被推荐成工农兵大学生,但必须出身好表现还要好,才能有机会。”为了争取这样的机会,孙跃和孙晖都积极表现自己,努力干活。姐姐孙韵捷虽然在家待业,但对医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为了弄清一些知识,就到医院做“义务护士”。
1977年八九月份的一天,村里一早就用大喇叭广播恢复高考的消息。孙跃记得,村里的青年人都非常兴奋,早饭都不吃了,奔走相告。孙跃和弟弟两人还击掌庆贺,赶紧收拾行李,回家复习备考。
姐姐在城里比孙跃早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由于通讯不便,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们。等孙跃和弟弟从万宝村回到家里时,姐姐已开始复习了。姐弟三人在狭小的屋里挑灯夜战,迎接两个月后的高考。
复读一年同上名牌大学
对孙跃姐弟三人来说,1977年那个冬季格外漫长。经过苦苦的等待,终于盼来了录取的音信!姐姐先接到七二一大学通知书,随后弟弟孙晖接到黑龙江省中医学院的通知书,孙跃最后接到通知书,被一所大专录取,但这些学校都不是他们的第一志愿。
孙跃的父母看到孩子们陆续接到大学通知书,非常高兴。但是,三个孩子谁也没去报到,都想重新考,这在当时让很多人不理解,说老孙家孩子眼光真高。
“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还有老人,一下子多出三个吃闲饭的,真让父母为难。我们害怕父母不同意复读,由姐姐出面,先做母亲的工作,又由母亲做父亲的工作。父母还是尊重了我们的意见。”
1978年高考初试时,孙跃考了道外区第一名,是三个人当中成绩最好的。“我理科成绩不错,尤其物理,我们三人弱科是政治和英语。”姐弟三人根据自己初试的成绩填报了志愿,孙韵捷第一志愿报了当时有名的吉林大学生化系,孙晖第一志愿是北大,孙跃报考清华大学。“复试时,我的成绩最不理想,物理考得最不好,还不到80分,只认识字母的外语却蒙对了25分。”孙跃摇摇头笑着说。
弟弟孙晖因物理成绩满分,被北大录取,最先接到通知书;姐姐也如愿以偿;孙跃被第二志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系录取。“我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可是不敢提出重考了”,孙跃说。三人同时被名牌大学录取,父母乐得合不拢嘴。家里有学材料的、医疗的、物理的,父亲觉得还应该有个学建筑的,就鼓励正上高中的小弟孙宁报考同济大学。两年后,孙宁以优异的成绩被同济大学建筑系录取。
姐弟情深书信交流学习
1978年的秋季,孙跃姐弟各奔自己的大学求学。虽然平时见不着面,但是通过书信来往能体会到彼此快乐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孙跃姐弟从小就喜欢书,大学图书馆令他们兴奋异常。姐姐孙韵捷给孙跃来信说:除了正常上课外,班上三十多人都泡在图书馆里,为了能占到一个座位,早早就去排队。节假日、寒暑假,也多是在读书中度过的。“那个时候,工大晚上是9点半熄灯。熄灯后,不少同学都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书。”孙跃说,那时不算太薄的图书证不到几个月的功夫就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原本学习工科的孙跃,觉得在文科方面也该加强,在校期间还阅读了大量西方美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名著,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弟弟孙晖所在的北大学术氛围更浓,一些刚刚恢复名誉的老教授焕发了青春,和学生们一样泡在实验室里。“每周我都能接到姐姐、弟弟的来信,在信里探讨最新的学术动态等等。遇到什么问题,姐弟之间还相互鼓励。”
孙跃的姐弟毕业后都被分配到国家重要部门。孙跃先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后来考入哈工大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这里。
潜移默化受益家庭教育
孙跃现在回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要归功于父母平时宽松的教育。”
孙跃的父亲是名知识分子,母亲是普通职员。父亲在文革期间冒险保留了很多当时的“禁书”。“我父亲仅保留红学方面研究的书籍,倒了都能把人砸坏。”孙跃诙谐地说。正是这些书,让姐弟们反复地阅读,增强理解能力,有的书籍都被看了好几十遍,甚至都能背下来了。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让姐弟在考试中大大受益。
孙跃感觉,即使在“文革”最沉重的日子里,父母对他们姐弟的要求也很宽松。那个时候,孩子们结伴出去游泳,一般家长会担心出事百般阻挠,而孙跃的父母还能给他们几毛钱,去买面包,这让同龄的孩子十分羡慕。孙跃姐弟考上大学之后,有很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有送礼物的,比如布料、粮票等,每到这个时候,父母都让孩子们回避,不让他们过早地参与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
经历这么多年的生活磨砺,孙跃很有感触地说,当时考大学的确改变了自己和姐弟以及很多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